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提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大国粮仓丰盈,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2024年10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正使用国产大型采棉机进行作业,六行自走式打包式采棉机精准地将棉花“吞进”机器内,十分钟左右便吐出一枚包裹黄色打包膜的“金蛋蛋”,也就是蛋卷棉。
采棉机被称为“农业机械之王”,是农机装备里面最复杂的机器之一。以前我国高端采棉机主要依赖进口,经过多年的试验和示范,国产六行打包式采棉机终于实现了量产,打破国外高端采棉机长期垄断我国市场的局面。
距离新疆3000公里外,在河北固安的一个先进农机研制基地里,研制出涵盖农作物耕作、播种、收获、烘干等多个环节的各种农机具。
其中圆包式采棉机的采净率已从94%提升至97%,自动打包棉花的圆包机成功国产化,价格只有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二。
截至2023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3%,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机械化,分别达到97.81%、88.03%、91.67%。新技术、新装备正在全链条赋能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除了在18亿亩耕地上用智慧和汗水辛勤耕耘,作为海洋大国,我国还在向海而生打造“海上粮仓”。距离山东烟台蓬莱区四个多小时航程之外,是渤海深处的一座深远海养殖平台。
这个深远海养殖平台网箱容积大约9万立方米,相比近海养殖,深远海水流速度快,水体交换频繁,水中溶解氧含量更充足。此外,深远海的浮游生物和天然饵料比近海更为丰富,能吸引更多鱼群聚集,形成一个自然生态养殖环境。
这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拥有新材料编织的渔网、灵活的水下机器人助手,还拥有一个“智慧大脑”:通过声呐扫描等新技术,24小时监测网箱里的鱼。
在海洋,我国已建设16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深远海养殖水体达5660万立方米,产量47万吨。在内陆,池塘标准化养殖水平不断提升,冷水养殖、稻田养殖、盐碱水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蓬勃发展。
在位于文昌的海南航天工程育种研发中心,记者见到了太空育种后培育出来的“蛇瓜”,它不仅能抗极端天气、病虫害,还具有更高的产量。
据了解,这里种植了200多个航天品种,正在试种的“太空地瓜”叶面叶绿素含量较低,但比普通地瓜更具抗病虫害能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启了农作物种子的太空之旅。目前培育出主粮审定品种260多个,蔬菜、水果、林草、花卉新品种上百个。每年增加粮食产量超过20亿公斤,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