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时尚,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和认可。平谷区高度重视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不遗余力推进垃圾分类的便利化进程。一方面,全区公职人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参与桶前值守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垃圾分类,为居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构建了细致严谨的闭环工作机制,明确各环节主体责任,加强对垃圾投放、转运等环节的监督,严格执行“分类不合格不转运”的原则,形成责任闭环,推动平谷区垃圾分类工作迈上新台阶。
王辛庄镇 垃圾分类不停歇 入户宣传零距离
近日,王辛庄镇洳玉家园社区联合物业公司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小区的每一个角落,覆盖小区的每一栋楼、每一户人家。
每到一户,工作人员都热情地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详细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分类方法以及如何正确投放垃圾。工作人员结合居民家庭实际情况,耐心解答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分类问题,收集他们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与建议并发放小礼品,鼓励大家从自身做起,坚持做好垃圾分类,积极带动身边的朋友、邻居等践行垃圾分类。
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识,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分类能力。王辛庄镇将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工作,通过进学校、进村庄、进社区、进商户等开展更多元化的宣传活动,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宣传效果,让“绿色、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走深走实,为打造干净、整洁、美好的镇域环境奠定良好基础。
熊儿寨乡 垃圾分类新实践 绿色生活新篇章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熊儿寨乡积极响应,积极探索垃圾分类的新模式,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构建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宣传普及方面,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实施“宣传发动、设施配置、分类指导、检查考核”四步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有序推进。通过举办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不断增强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度。
在网格管理方面,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将全乡划分为33个网格区域,每个网格都配备专门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和志愿者。指导员和志愿者们深入基层,对村民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垃圾分类工作的精准施策和有效落实。通过网格化管理,熊儿寨乡实现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和精细化管理,为构建绿色、宜居的乡村环境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创新模式方面,创造性地实施了“4+10”工作机制。即每月分为4周,每周定期入户走访全乡范围内的10户家庭,组建了一支由机关干部、垃圾分类指导员、保洁员和网格员等多方力量参与的队伍,通过上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一对一指导等方式,深入基层进行指导和宣传,提高了垃圾投放的准确率,还将垃圾分类意识深植于山乡百姓的心中。
未来,熊儿寨乡将继续加大垃圾分类工作的宣传力度和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和管理机制,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绿色家园而努力奋斗。
马坊镇 “以镇为家 在家值守” 落实基层治理新举措
马坊镇发挥公职人员示范带头作用,充实基层治理力量,组织开展“以镇为家,在家值守”机关党员干部垃圾分类值守工作。全镇党员干部164人到辖区内各居住小区,参与桶前值守工作,不断巩固垃圾分类阶段性成果,延续居民垃圾分类好习惯。
党委政府发动,凝心聚力关键小事。马坊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治理基础。组织机关干部到镇域社区二次下沉,开展“以镇为家、在家值守”活动。按照机关党员干部与90个桶站1:1的比例进行排班,要求机关党员干部每周至少参与一次,特别是在早晚垃圾投放的高峰时段(早7至9点,晚17至19点)到站值守并开展宣传。
公职人员带动,大家小家镇村联动。社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战场”,桶前值守是做好垃圾源头分类、提升分类效果的重要环节。机关党员干部在桶站值守中,不仅是宣传员、检查员,更是示范员、监督员。通过看桶、守桶、护桶,及时对混投等行为进行劝阻,引导居民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有效推动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
微网格传动,群众携手美化家园。通过公众号、各村(居)微网格群等平台,定期推送垃圾分类小贴士、动画视频,鼓励居民晒自家垃圾分类成果。各村(居)网格开展巡查和日常走访,随身携带分类宣传页,向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各村(居)发挥基层首创精神,积极开展垃圾分类趣味活动、文艺演出等,引导村(居)民以自身实际行动主动践行“四自”理念,积极争当“四自”理念的宣传者、倡导者,培养“环境公民”,维护家园环境。
垃圾分类工作不仅是检验基层治理成效的试金石,也是提高社区服务精准化、精细化的有效手段,更是增强居民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关键途径。下一步,马坊镇将继续贯彻区委、区政府对城乡环境建设工作的各项要求,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在推动首都物流高地建设的同时,全面提升马坊地区的城乡环境建设水平。
金海湖镇 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 引导群众正确投放
垃圾分类在乡村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金海湖镇积极开展垃圾分类各项工作,更好地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强化宣传教育引导。金海湖镇通过公告栏、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精神文明宣传视频等方式,广泛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群众树立绿色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小手拉大手”亲子活动以及垃圾分类专业培训等,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范围,提高居民知晓率,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完善监督体系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成立由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监督小组,每日进行垃圾分类巡查,发现、解决、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号召村内志愿者、保洁员组成专员队伍,在生活垃圾分类驿站定期开展桶前值守活动,引导群众正确投放,逐步养成垃圾分类良好习惯。依据实际情况,为居民及重点区域配备充足的四分类垃圾桶,确保居民能够方便、准确地投放各类垃圾。
刘家店镇 从源头做起 “倡”好垃圾分类“三部曲”
刘家店镇持续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倡”好垃圾分类“三部曲”。通过发挥村干部、党员的带头作用,加强百姓思想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标准和要求,确保信息通俗易懂、深入人心,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奏响机制优化“建设曲”。刘家店镇积极实施“五带头”行动,即村干部、党员要带头对家庭垃圾进行分类、带头在本村垃圾驿站值守、带头减少家庭生活垃圾、带头宣传垃圾分类、带头进行垃圾分类劝导。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将垃圾分类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促使百姓自觉践行垃圾分类。
唱响和谐之声“传播曲”。加强百姓思想教育,采取“线上+线下”宣传方式。线上通过镇级公众号发布垃圾分类知识,鼓励各网格积极转发;线下则由各村网格员不定期入户宣传,发放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手册,从源头上指导百姓正确分类,消除分类盲区。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力量,组织各村青年志愿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科普,向群众讲解垃圾分类知识,做到准确辨别垃圾类别,正确投放。
奏响联动协作“合唱曲”。积极践行垃圾分类理念,镇环境办联合镇执法队、安全科,加大巡查检查力度,不定期对镇域内餐饮单位开展垃圾分类执法检查,确保问题即查即改。镇团委积极开展各项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让青年志愿者亲身参与垃圾分类实践,参与桶前值守、桶边清洁等,增强百姓垃圾分类意识,培育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形成,引导各村村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刘家店镇将持续加强镇域垃圾分类管理,加大巡查检查力度,利用多方资源力量,积极带动百姓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分类 人人参与”,共同维护良好村居环境。
小知识 垃圾分类标准
北京市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厨余垃圾收集容器是绿色的,可回收物收集容器是蓝色的,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是红色的,其他垃圾收集容器是灰色的。
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按照“干湿分开,资源回收,末端决定前端”的原则开展。在生活垃圾中应首先分出厨余垃圾,这样可以避免其他的可回收物被污染,保持厨余垃圾的纯净度,能更有效地进行生化处理;分出可回收物能最大限度地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分出有害垃圾可以杜绝环境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伤害;分出其他垃圾能够提高焚烧效率。
垃圾如何正确投放 厨余垃圾投放要求
厨余垃圾从产生时就应与其他品类垃圾分开,投放前要沥干水分,保证厨余垃圾分出质量,做到“无玻璃陶瓷、无金属杂物、无塑料橡胶”。纯流质的食物垃圾,如牛奶等,应直接倒进下水道;有包装物的过期食品应将包装物去除后分类投放,包装物则投放到对应的可回收物或者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可回收物投放要求
可回收物分类投放时,应尽量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污染。废纸应保持平整;立体包装物应清空、清洁后压扁投放;玻璃制品应轻投轻放,有尖锐边角的应包裹后投放。
有害垃圾投放要求
有害垃圾投放应保证器物完整,避免二次污染。镍镉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投放时应注意轻放;油漆桶、杀虫剂瓶子等,如有残留应密闭后投放;荧光灯、节能灯等易破损物品,应连带包装或包裹后轻放;过期药品应连带包装一并投放。易挥发的有害垃圾,请密封后投放。其余物则投放到对应的可回收物或者其他垃圾收集容器。
其他垃圾投放要求
沥干水分后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