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缩小“三大差距”上不懈努力,全县农业综合能力稳步提升,乡村建设实现美丽蝶变,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高。
产业振兴,筑牢发展“根基”。
伴着冬日暖阳,走进尖山镇乌石村,自然景观与楼房建筑交相辉映,一栋栋农房通过盘活利用焕发出勃勃生机,各具特色的民宿点缀在山水间,展现和美乡村新面貌。涌进山村的车辆、游客,让原本静谧的村庄沸腾了起来。
近年来,乌石村坚持以“千万工程”为统领,大力发展休闲养生旅游“一号产业”,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村有20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4000余张床位。2023年,村里接待游客120.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时,乌石村联合尖山镇农发公司,打造豆腐工坊、怀旧零食店、咖啡馆、智能便利店等新兴业态,进一步推动农村现代化,激活乡村旅游市场。
产业振兴一头连着乡村发展,一头连着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扶持培育中药材、茶叶、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畜牧业五大主导农业产业,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基地和品牌建设,把山区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农业综合实力和效益持续提升。
人才振兴,注入发展“活力”。
近日,磐安县玉峰茶厂仓库内,工人们忙着装车发货,一箱箱包装好的红茶产品被装进集装箱。“这批货有20吨,即将出口欧洲。”收到国外客户订单后,总经理孔泽涛陆续安排发货,现场叮嘱工人反复确认数量。
孔泽涛是个90后,玉山镇铁店村人。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茶二代”,不断探索磐安茶产业发展新路径,引进推广新的茶叶种植技术,积极开发夏秋茶,在提高茶产量的同时提升亩产收益,为磐安茶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的汇聚与培养。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两进两回”“千名乡贤助共富”“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等行动,在用地、贷款、税收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乡贤、青年回乡创业。重视乡村人才培养,挖掘农业产业、乡创产业、农耕文化、农民手艺、加工营销、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村人才,助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培育现代“新农人”1302人、乡村产业振兴“头雁”20人、乡村工匠60人、农创客577人。
文化振兴,厚植乡村“底蕴”。
盘峰乡榉溪村作为江南最大的孔子后裔聚居村落,根植儒学文化沃土,举办婺州孔子文化周活动,向世人展示“自强不息、耕读传家、仁孝为本、修齐治平”的儒学文化故事;唱戏曲、看电影、听讲座……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广大村民的“文化客厅”;先后打造尖山镇横路村婚俗馆、冷水镇朱山村红色记忆馆、仁川镇清廉文化馆等一批乡村文化特色馆,形成乡村特色文化主客共享公共空间,让历史与文化进一步点亮村庄未来……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因此,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不断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在我县乡村,一项项民俗活动热闹起来,一座座文化礼堂亮了起来,一家家农家书屋改建提升……把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既丰富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涵养了文明乡风,塑造了乡村文明新风貌。
生态振兴,彰显乡村“底色”。
曾被称为“落后村”“邋遢村”的仁川镇天山村,通过持续推进污水、垃圾、厕所、庭院“四大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携手天网片区村庄统筹挖掘旅游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木棉湖畔的窈川乡新锦村,因地制宜做好“湖”文章,因湖而兴,向湖而生,成为诗画磐安的写意一笔,吸引了不少影视剧组拍摄取景;樱花公园旁的双溪乡樱花村,深耕“樱花经济”,精心打造樱花文化展示厅、村口景观公园等景观工程,成为磐安旅游的又一张“金名片”……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缩小“三大差距”、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的关键之举。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磐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全域化、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不断驱动“美丽经济”勃发,加速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推动全县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