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虎头鞋太可爱了,针脚也很细,一定很费时吧?”“是呀,制作虎头鞋涉及多种针法、十几道工序,加起来要缝几千针呢!”近日,镇海第37届金秋菊展“山菊生活季”市集内热闹非凡,招宝山街道手艺人金珊珍正在向游客介绍虎头鞋的制作工艺,这是她获得“招宝山街道非遗传承人”授牌后的首次亮相,“这是个特别好的机会向大家展示我们的传统技艺,为此我带来了许多得意之作。”
手艺,是文化历史的记忆载体。今年以来,招宝山街道推行“二三四”手艺人成长体系,即“两课双线、融合递进”模式、“培育孵化+教学传播+集成展示”三级进阶平台、“空间打造、人才培育、平台建设、产业赋能”四大工程,实现教学、活动、孵化协同推进,以群众身边手艺人的示范效应,推动“指尖技艺”的传承发展。
“聚能”精准孵化
在招宝山街道白龙社区,藏着一间以剪纸为名的“遇剪白龙”工作室,工作室的主角是陈士海。这位海洋剪纸非遗传承人,以工作室为载体,创作了“迎亚运”“甬凉一家亲”等十多个系列的作品,不仅剪出了知名度,也吸引了大批粉丝。
诸如此类的手艺人专属工作室,在招宝山街道有15间,遍布各个社区。“这些手艺能人,是在整合街道、社区、下属协会等现有的手艺人资源基础上,通过手艺人自荐、社区推荐、群众互荐等方式,从街道辖区一线干部群众中招募而来的。”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道,街道根据辖区手艺人技能特征和涉及领域,划分民间曲艺类、民间手工艺类、民间美术类、体育竞技和游艺类、传统舞蹈类、民间技艺类6大类,“结合手艺人的培养意愿和发展方向,我们精准制定了保护培养方案来发展壮大手艺人队伍。”
此外,招宝山街道还积极发挥政策引导扶持作用,为手艺人量身打造包括激励保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手艺人“政策包”,既充分调动手艺人传承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人人都是手艺人”的浓厚氛围。
“育能”多元强基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传统手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保护并传承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手艺焕发新的生机?
招宝山街道以“育”字作答。“立足社区文化品牌和街道群众文化发展定位,以培养创新型手艺人为根本,我们构建了三级进阶实践平台。”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集中培训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模式,正助力着招宝山手艺人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精进技艺。
在刚刚结束的镇海金秋菊展上,招宝山街道更是亮出了“新招”:为非遗传承手艺人、手艺人孵化基地、传播基地和展示基地分别授牌。
“各类手艺基地授牌成立后,将聚焦展示交流,壮大传播联盟。”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街道将依托展示基地,探索推出手艺人夜校课程、传统技艺体验、手艺研学等特色活动,同时依托8家手艺人传播基地,组织优秀手艺人进社校企开展“理论课+实践课”“线上课+线下课”等活动,带动更多手艺爱好者加入手艺人队伍,让老手艺在传承中延续。
“用能”传播引领
“来之前我觉得用麻绳做杯垫很简单,没想到它也很考验技术,半个小时我们居然只完成了一半。”今年8月,招宝山街道在人文艺墅内打造了五个手艺人房间,“麻绳里工”杯垫、“今日大吉·乐”缠花、“鱼老师”非遗纸浆画等同步开课。依托这一平台,手艺人齐聚进行展示交流,居民也得以深度体验、感受中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此外,招宝山街道还致力于用内容创新驱动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生产内容对手工艺资源进行创意转化、价值实现,推动新质生产力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上的“创新”。车站路社区手艺人周德成用废旧物品制成中阮、三弦琴等乐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以其为原型改编的节目《乐老头》荣获省市奖项;胜利路社区“全职妈妈”们在手艺人楼文波指导下学习手工扎染技巧,在赋能共富的道路上实现自我价值;秀丰楼非遗米糕、手作金币面包研究所、麻绳里工等本土非遗项目亮相节庆活动市集,以手艺人带货的形式将游客“流量”转为文旅产业“增量”,本次菊展期间即实现营收总额近10万元……传统手艺由此与现代人文生活相融,既丰富了手艺内涵,拓展了手艺外延,也实现了创新。
“我们将不断探索传统手工艺的新场景、新用途、新价值,努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让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更有生命力。”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