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嵯峨,四时多寒,是为凉山。”雷波县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东大门,大大小小的高山、河流,勾勒出其复杂而又崎岖的地形。也正是这样的地形,让雷波人民千百年来“困”守其中,只有浩荡奔流的金沙江绕过县境,一路向东,汇入大海。
借“海”之势,为“山”赋能。2021年,在东西部协作战略背景下,东海之滨的象山与孟获故里的雷波“山海联姻”,牵手同行共振兴,汇聚守望相助的浓浓“山海情”。今年8月,本报记者组团深入大凉山,感受“象雷协作”背后,一座山城的“变与未变”。
大山深处,光阴的脚步似乎要比平原和盆地走得更加缓慢。汽车沿着九曲十三弯的山路“攀爬”,大幅“雷波新中心”的商业综合体和楼盘广告不时出现,还有道路两边醒目的“甬凉一家亲”“象雷山海情”标牌,无不提醒远道而来的“客人”:雷波到了!
雷波县城不大,街道不宽,独特的“山城”地貌,使得“上坡下坡”“上楼梯下楼梯”成为常态。老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商铺林立,人来人往,很是热闹;新区则以一座大型商贸综合体为中心,周边高层小区、大型超市、广场、医院、学校等配套齐全、设施完善,人气亦是旺盛。
相比老城,新区“海味元素”满满。商贸综合体叫国盛广场,由来自宁波的企业开发建设。雷波县东西部协作办工作人员陈转明介绍,综合体建设的同时,连带学校、医院等也陆续迁建周边,“象雷协作这几年,雷波最鲜明的变化,就是城市更新加速,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天际线也越来越美”。
一座城市的发展变迁,与美食总是紧密相连,雷波亦是如此。曾经,除了鲜香麻辣的川菜之外,遍布雷波街头巷尾的彝餐亦不失特色。如今,在新区饭店,鲜活的梭子蟹、肥美的大黄鱼、肉质饱满的白对虾……2200公里之外的象山“海味”与当地山珍“彝味”融合,也成为当地群众的“尝鲜”之选。
劳务协作之下,“家门口”的免费技能培训,则给雷波偏远村寨带来更深层次的变化。“从前围着自家锅台和一亩三分地转的妇女们,越来越敢于走出家门,学得手艺打拼事业。”雷波县农劳办专职副主任刘邦建说,县里最近一期重型叉车培训,班里女学员占到了44%。“无论男女,现在学叉车、练焊接,还是彝绣、护理等,只要技能在手,创业就业都吃香。”
消费协作带给当地产业的提振,更是显而易见。造访汶水镇新打造的高山肉牛养殖基地时,农户何坤林兴奋地说:“今年基地的肉牛在一个月前就卖空啦,其中有1.4万余份卖到了象山!”当前,他正盘算购入新的架子牛,为家乡高山生态肉牛产业发展做贡献。
不仅是高山肉牛,在东西部协作各类政策和资源的加持下,这几年,雷波本地菌菇、茶叶、腊味、脐橙、芦笋、灵芝等产业都有长足发展。这些产业,不少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等多种合作模式,结合重点村庄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等,为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更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动力。
可以看到,2021年以来,象山——雷波两地以产业为重点,以共富为目标,全面推动产业互补、人才互动、劳务互派、消费互通、社会互融……截至目前,宁波象山陆续统筹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资金2.46亿元支援雷波,涉及项目累计105个。同时,针对当地彝族文化挖掘、安老抚幼、助学济困等,动员社会募捐资金、物资300余万元,从“对口帮扶”到“渔鱼兼授”,象雷两地的“协作之花”越开越美。
山“呼”海“应”不为远,双向发力正当时。象雷协作,不断变化的是城市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共富之花开有期;未变的是雷波张扬独特而又丰富的韵味和特性。一如彝寨的阿哥阿妹们,在彝族新民歌《尼克普》中唱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凉山深处的彝家村寨,和东海之滨的象山人民,一起迎来新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