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00余家,智能服务机器人集群总产值超100亿元……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创立5年来,勇当“开路者”,深耕“试验田”,不断打造上海人工智能新高地。
上海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是上海着力打造的全市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四大载体之一,于2019年7月经市政府批准创立。试验区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已建成上海市智能服务机器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拒绝“内卷”让发展动能更澎湃
试验区成立之初,没有投身抢人大战、抢企大战,拒绝“内卷”和“内耗”式招商,而是秉承着“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开放心态。
“试验区是一大块大衣料子,整个区域里面有存量载体近720万方,而且大多数是稀缺的层高超7米、承重超1吨的生产空间,未来还将陆续开发建设增量载体360万方。”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我们充分利用自身的空间优势、服务优势,发展智能机器人等‘四智’标志性产业,前瞻布局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高潜力产业,与张江、临港、徐汇西岸等其他3大融合创新载体形成错位、互补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依托试验区载体空间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和培育了海神机器人、鲸鱼机器人、智世机器人等一批龙头企业后,试验区公司依托与大零号湾相连的区位优势,按照闵行区“大零号湾孵化+试验区智造”的部署,承接大零号湾孵化企业的生产制造需求。目前首批6家智能机器人链上企业其研发、制造业务板块已落地试验区,预计到2025年,将新增产值5.8亿元。
5年来,借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博会、工博会等国际性展会平台,试验区连续举办智能机器人产业论坛、中国具身智能与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应用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创新产品首发首秀,一批重大应用场景发布,一批项目实现产融对接。
目前,试验区已集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200余家,其中智能机器人相关企业近百家,包括独角兽(潜力)企业4家,高新技术企业116家,市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71家(其中6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创新型中小企业83家,初步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配套、本体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至应用落地的“5分钟”产业生态圈。其中非夕科技首创并实现全球唯一以力控为基础的自适应机器人落地,获全球自适应机器人独角兽称号,节卡协作机器人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钛虎机器人的关节产品在人形机器人行业渗透率超50%,达闼云端机器人专利数全球第一。
做“攒局者”,让企业服务更给力
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软实力”,也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试验区以企业培育、成长、发展、壮大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入手,围绕企业发展和人的需求,结合园区产业特色特点,建立一个应用链、人才链、资本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一体”的服务体系,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助力企业走上发展快车道。
人工智能企业发展壮大后,最需要什么?试验区的答案是——场景。在“应用链”上,规划先行,在北智汇的未来之城,在中智创的“中欧班列”始发地,在南智造的工业基地,试验区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其次,是跨界攒局。通过组织“ Just Do AI”供需对接会,精准匹配应用场景供需,促进人工智能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推动应用场景落地。目前,非夕机器人将为泰森盒装鲜肉搭建全自动包装自适应产线,熙香科技无人厨房落地华润有巢和上海工业智能中心。针对智能机器人企业组团出海的需求,试验区充分发挥园区建有“中欧班列上海号”始发站的优势,搭建出海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提供定制服务。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试验区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与闵职院携手共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加快培育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专业人才。与附近的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共享园区班车,解决园区职工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在区房管局、闵房集团的支持下,申请周边公租房资源为区域内十多家企业员工解决居住问题。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赛道的企业融资需求,试验区精准开展对接服务,依托84家基金朋友圈优势,举办各种论坛和对接会,帮助企业精准接洽投资机构,解决融资问题。围绕智能机器人产业,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成功促成一批生态链企业和服务商企业落户试验区。
试验区积极推动链上大中小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协作平台,围绕具身智能“大脑”、仿人机械臂、刚柔耦合仿生传动机构等关键技术开展专项攻关。近三年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8.27%;链上企业主持或参与各类标准52项,沉淀知识产权3377项,有效发明专利年均增速达47.61%。
勇于“试验”让城市功能更无界
建设伊始,试验区就提出要建设一个无界融合之城,推动工作圈与生活圈、生态圈融合。通过国际方案征集,对标世界一流水准完成城市设计,提出“双引擎、双配套”,即从供给引擎和需求引擎出发,进行
产业配套和生活配套。引入“盒子”概念,也就是1000平方米左右的微空间,形成5分钟服务半径。“智研盒子”可以作为共享工作站、学习中心、“罗马广场”式的交流平台;“邻里盒子”集成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营造交融、交往、交心的社区氛围;“孵化盒子”,则是提供适配初创企业成长的各类产业微载体。
试验区组建了“因AI而来”青年艺术家联盟,把建筑设计、装置设计、广告设计等领域的一批年轻人集结到试验区。对建筑、城市家具、智研盒子和开放式街区进行方案征集,将马桥云雷纹、董其昌为代表的诗书文墨底蕴等融入到主题小品、铺装、地景等设计方向中去,形成一批精品设计成果,并落地建设核心区首期启动片区项目建设中。
目前,一个聚合产业地标(上海工业智能中心)+文化长廊(望汇路历史长河)+绿地空间(绿里线性绿地)+共享盒子的无界融合未来城市“微样板”建设正在全面提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