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近日,巫山博物馆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捧出了自己的镇馆之宝,在展示古人饮食文化的同时邀请大家一起来“贴秋膘”。
第一个登场的,是东汉时期的重庆美女,只见“她”一手端着杜康,一手托着盘子,仿佛笑盈盈地邀人一起品尝佳肴。
这是一件来自东汉时期的俸食女俑,你可别小看了“她”捧着的盘子,上面可是摆着中国早期的“饺子”形象之一——“娇耳”。
说起饺子,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医圣张仲景。巫山博物馆工作人员说,据史料记载,我们现在所食用的饺子就是这名医圣发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既然是一名医生发明,当然最初就是作为一种药物。
据巫山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当时,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以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而从这个东汉俸食女俑手捧的盘子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的饺子和现在的形态已经没有多大差别,它的边缘已经被捏出了漂亮的花边。
第二个登场的也是一位东汉重庆人,只不过他是一位男性,正在做的美食是鱼。只见这件东汉庖厨俑挽衣扎袖地站在案几之后,左手按鱼头,右手握鱼尾,正在对鱼进行加工。
“东汉庖厨俑”是巫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是考古人员于2000年左右从巫山麦沱古墓群发掘出土的,陶俑高57.5cm,采用泥质灰陶分段烧造拼接而成。
通过文物可以看到汉代工匠在表现人物的神情、服饰及姿态等方面娴熟的雕塑技巧,是汉代巴蜀地区陶俑制品的杰出代表。更有意思的是,人俑双手握鱼伏案操作的形象,被解读为正在制作“巫山烤鱼”。
在巫山博物馆内,除镇馆之宝“制鱼庖厨俑”之外,出土的人鱼纹条形砖、铜鱼钩、陶网坠和大量鱼骨堆、鱼形骨制品等和鱼有关的文物,都反映出2000多年前巫山人便掌握了“巫山烤鱼”的一些烹饪制作技术。
既然身在重庆,怎么能少了“火锅”这道美食呢?第三个登场的就是巫山博物馆收藏的东汉绿釉双耳陶釜,它可是“火锅”这种烹制方式的老祖先。
工作人员说,釜在古代是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人们煮饭用的锅,被一代又一代传承到今天。此釜采用双色釉烧制,颜色丰富而有层次,虽历经千年,此釜上面的绿釉仍清晰可见。
这件绿釉双耳陶釜出土于1983年,它之所以能够成为巫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原因有二。其一,它是长江三峡地区出土的体量最大、最精美的东汉时期釉陶器;其二,此釜采用了双色釉烧制,颜色丰富而且具有层次,在东汉时期非常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