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普法开展以来,我市围绕法治淮安建设的目标,健全完善组织体系,细化夯实层级责任,着力增强各方联动,取得较好效果,我市“七五”普法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连续三年位列第一,创成了9个国家级、768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加强组织领导,普法责任体系初步形成。“七五”普法以来,全市各地、各部门按照打造“法治建设先导区”的要求,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全覆盖。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抓手,建立了制度健全、协同推进的法治宣传教育联动机制;以纳入科学发展观目标考核为支撑,在全省率先建立系统、全面、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推动普法工作由“软任务”向“硬指标”转变;以强化工作职责为抓手,形成了主管部门、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上下联系、左右互通的普法工作网络。
抓住重点对象,分层分类推进普法工作。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为目标,多举措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常态化”;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体系,全方位推动青少年普法“系统化”;推动法治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融合,开展多形式法律服务提升农民和农民工学法用法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大众普法“全面化“,形成了分类、分众、分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工作格局。
注重特色创新,法治文化和阵地建设亮点颇多。组织文化产品创作,连续四年开展法治文化作品征集活动,一批优秀作品获评国家级、省部级表彰;培育具有淮安特色的法治文艺团体送法进基层,深受群众欢迎。全面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建成市区樱花法治公园,金湖县、生态文旅区等宪法主题公园,市、县(区)法治文化阵地覆盖率达100%,镇、村覆盖率90%以上。法治宣传多元化推进,新媒体宣传、电视普法栏目、普法达人讲法等多措并举,涌现出“江苏省最美法治人物”潘恒球、“三老普法调解室”、“人民调解道德模范帮帮团”、淮安区法治农民画协会等许多淮安普法工作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