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新昌山区,茫茫竹海随处可见。然而,对山区群众来说,售卖毛竹收入有限,守着好风景、好资源,日子却过得紧巴巴。如何提升毛竹的附加值,让“竹山”变“金山”,带动山区群众共同富裕?去年以来,县公共服务集团从新昌传统竹编艺术入手,积极探索赋能毛竹产业,组建新昌县公共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设立竹编研发中心,并把竹编共富工坊延伸到了山区乡镇(街道),带动更多百姓学习竹编手艺,编织出一条致富新路。
走进位于里江北历史文化街区的竹编研发中心,有着62年从业经验的高级竹编技师刘新明正在设计制作新款竹编产品。分篾、抛光、编织……一根根竹丝在指间翻飞穿梭,一件精美的竹编带盖提篮初具雏形。“这款提篮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民间嫁女儿用的喜篮,放在家里当果篮、花篮都很美观,非常适合现在流行的新中式装修风格。”公司负责人裘国方告诉记者,自组建以来,研发中心的几位竹编手艺人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中式竹编包、竹编平安扣、古风团扇等多种产品依托“新昌优选”售卖,还走进了深圳等大城市的展销会,颇受市场欢迎。此外,该公司开发制作的一款竹编包装盒于今年荣获市级一等奖,进一步打响了新昌竹编的知名度。
市场打开了,订单量上去了,农户们的钱包也随之鼓了起来。裘国方告诉记者,对于一些高难度产品,研发中心设计完成后,会对各道工序进行分解,然后分发到适合加工这项产品的共富工坊,对当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随后进入正式生产流程。今年,该中心新设计制作了一款龟甲编中式果篮,按照生产计划,研发中心的师傅负责完成难度较高的果篮主体,再将半成品分发到相应的竹编共富工坊,由当地掌握相应手艺的百姓上篮口、篮底,再打磨、批灰、上漆……“目前,我们正在加紧摸排合适的农户群体,开展分工序制作培训,产品有望尽快投入市场。”裘国方介绍道。
难度较低的产品,由各共富工坊根据研发中心提供的样品自行生产;难度较高的产品,就实行这样的分工序制作,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带动了共同富裕。农户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小将镇巧英湖村的村民董松法告诉记者,每编制一个新中式竹编手提包,他能获得150元收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开设的共富工坊中,许多已实现就地取材。山区农户背靠竹山,各类产品制作大多从劈篾开始,促进了当地毛竹资源的就地转化,提升了毛竹林的附加值。“工坊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培养更多传承人,把竹编手艺传下去,辐射带动更多群体共同富裕。”县公共服务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破局传承难题,南明竹编艺术分公司一方面积极走访乡村竹编手艺人,力图吸纳更多人才,扩大生产面,延伸共富工坊触角。另一方面,该公司的竹编师傅们先后走进儒岙、东茗等地,面向村民开展竹编公益培训,“授人以渔”提升山区百姓创业创富技能。此外竹编课还开进了长者中心、青年夜校,让更多群体有机会接触到竹编文化,探索更多传承的可能性。
竹编共富工坊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缩影,也是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县公共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竹为媒,编织出更多共同富裕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