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有祥,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唐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沈长结围绕“聚焦城乡建设高颜值,打造城乡美的‘白菜心’”进行专题发布。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统筹推进乡村发展、建设、治理,着力打造徽风皖韵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美在村貌添新颜。我市坚持抓精品村示范引领、中心村持续建设、村庄清洁全域整治,成功申报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20个,建成省级中心村197个,在建省级中心村46个,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5%。
美在生活更宜居。我市着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普惠供给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供水、电网、公路等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能力,建成标准化农村老年食堂85个。
美在善治促和谐。我市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建立群众“家庭自治+社会共治”积分管理模式,设立首批68个村级“志愿服务”超市,塘南镇兴永村、大陇镇塘桥村被评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美在人才更集聚。我市大力培训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公共服务、乡村治理、农业农村科技“五类人才”,激活人才“一池春水”。截至目前,家庭农场发展到3478家,农民合作社稳定在2000家左右,全市科技特派员总数达383名。
美在文化更兴盛。我市坚持塑形、铸魂两手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丰富乡村公共文化生活,让村民的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2023年,我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3万余场,举办“四季村晚”42场、“送戏进万村”演出416场,受益群众7.2万余人次。
路通百业兴,路畅民共富。近年来,我市加快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四好农村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
高标准筑就农村交通新骨架。我市持续优化农村公路网络布局,加快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截至2023年底,我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6893公里,路网密度达170公里/百平方公里,已实现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100%,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双车道达68.4%,农村地区等级公路比例达100%。
精细化管理守护路域环境。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四好农村路”综合管理平台,农村公路管养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市级总牵头,县、乡、村分级负责,乡村道路专管员协助,覆盖全市农村公路的“1+4”管理架构,三级路长共治,确保条条道路有人管、有人查。
常态化养护焕发乡村新面貌。我市在全省率先投入使用“路长制”APP等技术设备,实现发现问题及时上传、精准定位、快速处置。实施农村公路沿线、重要节点路域环境提升工程,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和覆盖率均达100%,优良路率达87.37%。
多元化服务激活乡村经济活力。我市持续推进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加快实施“一村一站”工程,三县县级共配中心已实现全部挂牌运行,已建成运行客货邮融合线路6条,今年计划稳定运行260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点。
目前,我市成功创建安徽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国家级示范县2个(和县、当涂县)、省级示范县区5个(和县、当涂县、含山县、雨山区、博望区),全市13条公路被评为省级农村公路品质示范路。
四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城市品质稳步提升。
兜牢住房保障底线,打造宜居秀美“新家园”。我市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改造各类棚户区2万余套、老旧小区346个,花山区珍珠园社区成为国家首批完整社区建设试点。
建设海绵城市,推动韧性和安全能力“双提升”。我市结合滨江、多雨、工矿城市特色,按照“上山修水、入城理水、进厂治水、下江护水”的思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市累计完成165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建成海绵城市达标面积49.64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7.5%。
坚持“长制久清”,绘就城市碧水生态“新画卷”。我市持续开展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35条城市黑臭水体达到住建部“长制久清”工作目标,全市雨污分流工作基本完成,市区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7万吨/日,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提质增效目标考核中连续4年位列全省第一。
增进民生福祉,聚力城市承载力“再增强”。我市有序推进住房和城乡建设“四合一”计划,宁马城际铁路、巢马城际铁路项目紧抓工期节点、强化建设投入,对外交通加快构建;重阳路、汇秀路等道路新近建成通车,华山路、庐山路等加快建设,城区路网不断完善;秀山医院二期、市体育学校等项目相继落成使用,阳湖小学、阳湖公园及水系整治等重点片区开发建设项目高标准推进,城市功能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