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师生在暑期实践中成功复原并放飞了传说中的春秋时期风筝——“木鸢”。这一创新性的尝试不仅验证了古籍中关于木鸢飞天的记载,也为中国传统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注入了新的活力。
木鸢,作为我国春秋时期的一种竹木风筝,据记载由墨子、鲁班等先贤发明,但其具体制作技艺已失传多年。《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和《墨子·鲁问》等古籍中均有关于木鸢飞天的记载,但缺乏详实的制作方法和实物遗存。为了追寻这一古老文化的足迹,同济大学师生团队决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复原这一历史瑰宝。
在复原过程中,团队首先参考了国内外3D模型数据库中高仿真展翅状态的苍鹰CAD模型,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出了缩比的三维苍鹰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测绘,团队获得了苍鹰展翅状态下的详细几何特征数据,包括翼展、身长、尾宽等,以及正羽、尾羽的数量和尺寸。这些数据为后续的木鸢制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为了减小失败风险,团队还使用了同济大学航空与力学学院教授、飞行器工程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沈海军开发的“风筝设计师”软件,对木鸢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和仿真。该软件能够模拟各种风筝在不同飞行环境下的气动力学性能参数及飞行状态,为团队提供了详尽的性能数据支持。通过软件的帮助,团队优化并确定了木鸢缰绳与放飞线的长度,以及缰绳节点的最佳选取位置,从而大大提升了木鸢的制作精度和飞行性能。
在制作环节中,团队严格遵循春秋时期的实际制作工艺,选用了竹片、轻木、乳胶、麻线等原生态材料。经过冷水浸泡、增韧、烘烤箍出轮廓、麻线固定骨架、粘贴主羽和纤羽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后,一只翼展1.2米、身长0.9米、重300克的纯竹木结构木鸢终于大功告成。
天气晴朗,夏风徐徐,同济大学东校区广场上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木鸢一飞冲天,在空中展翅翱翔。栩栩如生的外形和气势磅礴的飞行姿态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和欢呼声。
“此次成功复原并放飞春秋时期木鸢不仅是一项科技与文化融合,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沈海军表示,风筝作为世界航空史上公认的由中国人最早发明的航空器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同济师生们的这一尝试将为中国传统风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