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8月13日发布的7月金融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3.53万亿元,同比少增2.55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同比少增3.22万亿元。
专家认为,7月新增信贷季节性回落、“挤水分”效应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亦有扰动,债券支撑下社融增速小幅回升,监管政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犹存。
数据显示,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为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前7个月净投放现金5396亿元。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在“挤水分、防空转”的监管导向下,4月以来,货币扩张节奏明显放缓,尤其是M1增速延续处于负值区间。一方面,部分虚增的存贷款被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的回落;另一方面,我国M1的主要构成为单位活期存款,在此轮调整中受影响较大。
数据显示,7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255.43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51.11万亿元,同比增长8.7%。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数据来看,2024年前7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22万亿元。
从信贷流向看,信贷资源更多流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5%;“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为4.17万亿元,同比增长15%;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1万亿元,同比增长17%。以上贷款增速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温彬认为,7月为传统信贷小月,月内贷款投放普遍呈季节性回落。在季节性效应、“挤水分”影响难以快速消退以及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等叠加作用下,7月新增信贷强度不高。
温彬表示,从长期趋势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下,金融数据呈现新特点,未来还需要围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大支持,提供对新动能和消费领域的助力,着力盘活存量资源、提升资金运行效率、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信贷质效与高质量发展相适配、融资结构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适配。
从存款数据来看,7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为300.88万亿元,同比增长6.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94.92万亿元,同比增长6.3%。前7个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0.6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8.9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23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增加401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96万亿元。
“存款的增加反映出居民和企业的储蓄行为增强,或者对当前投资机会的谨慎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数据对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有重要影响:如果经济增长稳定,央行可能会维持当前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增长放缓,央行可能会采取措施刺激经济,比如降低利率或增加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