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郝甲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承良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陶有祥围绕“聚焦生态环保高水准,打造生态优的‘白菜心’”进行专题发布。
我市始终把长江大保护摆在压倒性位置,以薛家洼为突破点,一体推动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浮沙圩滨江湿地公园等一系列整治复绿工程全部完工,实现了从“滨江不见江”到“城市生态客厅”“网红打卡地”的美丽蝶变,生态价值凸显。
2019年7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我市扎实开展渔政亮剑系列专项执法行动,创新启动智慧渔政执法平台、乡镇护渔员管理系统和禁捕水域船舶管理系统“一平台两系统”建设,强化日常监管和跨区域联合执法。我市还迭代升级让渔民上岸后有房住、有工作、有学上、有社保,心情舒畅“四有一畅”工作法,重点引导实施创业就业和“捕转养”项目,全市涌现出一批上岸渔民创业致富代表。
我市统筹渔业资源修复保护,与南京、镇江协同立法携手保护长江江豚,科学开展增殖放流,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据监测,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比禁渔前大幅增加,江豚等珍稀物种频频出现。2023年12月13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马鞍山长江保护日,让长江大保护深入人心。
我市深入贯彻落实《长江保护法》,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加强岸线分级管控,从严落实《马鞍山市长江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我市严格执行环评审批原则和准入条件,严禁沿江一公里范围内新上化工项目,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积极探索省际、市际毗邻区长江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共同维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四年来,我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气主要指标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3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改善幅度居全省第二。2023年以来,实现并保持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标率、优良率,以及“千吨万人”乡镇级、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6个100%”,水污染防治工作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入选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四年来,全市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成效显著,聚力全面彻底改、主动靠前改、动真碰硬改。健全问题“发现-交办-整改-销号-巩固”全链条机制,推动“点上改”“面上治”“长久立”有机结合。连续6年获得全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考核前三名。
四年来,全市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着力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方式,不断提升全市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着力推动环境治理项目实施,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治理资金投入机制,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从点状治理向综合治理、从现状治理向深度治理的重大转变。省民调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群众对我市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四年超九成。
马鞍山建成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实现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全覆盖,生态环境治理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做法获国务院第八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四年来,我市持续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进一步规范自然保护地管理,严格湿地名录化管理,不断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我市探索建立了“碳汇+生态司法”新模式,全省首笔湿地碳汇交易落地马鞍山。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6.22%。
四年来,我市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建设,科学开展国土绿化,着力实施绿美长江生态廊道、绿美森林提升、绿美河湖、绿美村庄、绿美乡镇、绿美城市、绿美通道、绿美校园、绿色产业发展、绿美景区、绿美园区等“十一大行动”,“高质量”“高颜值”“高品质”“高价值”绿美马鞍山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四年来,我市持续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编制全市首个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综合性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多元探索市场化推进矿山修复新模式。
四年来,我们持续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我市节约集约用地各类创新举措的叠加效应日益显现。我市入选全国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城市,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省政府表彰;博望区和当涂县耕地保护、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接连获国务院激励表彰,均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