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矛盾纠纷不要慌,先看看这条朋友圈再说!”近日,镇江政法公众号发布了一条有趣且实用的消息:“经过为期一年的努力,全市8个县区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61个镇(街道、园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部投入运行。”
市域社会治理是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公共事业发展、基本民生、社会矛盾化解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我市牢牢把握“全国第二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契机,锚定打造“一网统管”数字政府新样板的目标定位,坚持共建共治共享路径,以数字赋能的方式为市域社会治理注入更多镇江特色、时代元素,形成镇江“城市大脑”,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整个城市的发展更有活力、更可持续。
如果将“一网统管”的“网”比作人体,群众接触的网格员是神经末梢,而“中枢”无疑是各级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
我市大力推进全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平台建设,以“大党建统领、大数据应用、大联动治理”思维,聚焦“数字+网格”,建立“统一的事件受理体系、统一的指挥调度体系、统一的预警研判体系”,使之成为“一屏展示、一网统管、一键指挥”的城市大脑感知平台,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智慧大脑”。
我市强化市级中心在社会治理中的枢纽作用,以“统一指挥调度、统一事件受理、统一预警研判”为目标,力争打造全省领先的市级指挥中心,建强社会治理“指挥部”。编制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规范,按照“场所相对独立、面积满足需要、功能规划科学、设施配备齐全”的要求,推动各市、区参照市本级建设模式,迅速成立科级建制的县级中心,推动人民来访接待、诉讼服务,非诉服务、人民调解等各类中心建制入驻、集中办公,打造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打造社会治理“主力军”。镇级平台在社会治理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我市在全省创新开展社会治理现代化先进镇(街道)建设,推动镇(街道)依托集成指挥中心、综治中心等现有平台搭建镇级中心。截至目前,已有44个镇(街道)顺利通过评审验收。
“智慧大脑”建设根本目的在于赋能城市、惠及人民,基层治理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
近日,在丹徒区世业镇世业村“老娘舅”调解室,村民姚先生和丁先生握手言和。两人笑着说:“这点小事,村里的‘老娘舅’就能帮我们调解好,还节省了时间,我们都很满意。”此前,姚先生驾驶面包车与骑电动自行车的丁先生在村口相撞,造成丁先生的电动自行车损坏,双方都觉得对方有责任,引发了小纠纷。两人不约而同选择到村里“老娘舅”调解室处理,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不断优化网格划分,我市出台全省设区市层面首部网格化服务管理政府规章——《镇江市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在全市已划分的3416个综合网格、585个专属网格的基础上,设置微网格1.6万个。大力探索“微网格”问题反映与12345热线问题高效融合分析,建立24小时全天候响应机制,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实现预防化解矛盾纠纷“无缝隙”。
充实基层治理力量,推动1.5万名老党员、老干部等“五老”人员和志愿者担任兼职网格员,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依托市、县两级网格学院开展常态化培训20余场次,健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回应”机制,全年为群众解决问题超万件。
畅通诉求渠道,持续完善“镇合意”APP服务功能,强化镇江12345工单办理协调处置,去年以来累计组织召开疑难工单处置协调会10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89个。
我市依托网格推动形成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参与、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格局,筑牢社会安全稳定的“前置防线”。
“我被撞了,撞我的车是司机休息天开的单位的车,司机和单位都不肯赔……”日前,京口区健康路街道大学山社区居民陈女士向在社区值班的江苏德升汇律师事务所联合党支部书记陈冰求助。陈冰成为该社区法律顾问已经10年多了,居民遇到法律问题和矛盾纠纷,习惯找他咨询。
陈冰是我市“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网格的律师之一,这支6000多人的队伍中,89.23%是党员。他们担任网格指导员并有序下沉网格,上门走访重点人员,开展企业“法治体检”,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宣传讲解指导到位、复杂矛盾冲锋在前,相关经验成效获得中央政法委推广。
我市挖掘社会力量齐参与,“多元共治、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形成。截至6月25日,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3020个,创成5A级社会组织25家。丹徒区打造“345益家乐爱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句容“综治银行”、京口“江东大妈”、润州“平安锣”等一批群众自治典型竞相涌现,扬中利民村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探索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全链条集成、一站式调处新平台。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社会稳定重大风险清单管理,依托网格摸排化解矛盾纠纷1.9万余起,化解率达98.7%,基本实现“家庭纠纷不出户、邻里纠葛不出组、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街道、疑难案件不出区县,矛盾不上交”,筑牢多元调处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