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无锡 > 文字新闻
锡城惠山情未了
发布时间:2024-08-06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开发区:无锡惠山经济开发区

  “父亲是前清举人,在本乡江南的一个小县里做大绅士。他们那县里人侨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种行业的十居其九:打铁,磨豆腐,抬轿子。土产中艺术品以泥娃娃最出名;年轻人进大学,以学土木为最多。”这是钱钟书在著作《围城》中的一段描写,说的正是他的家乡无锡。

  现实中有“千里运河,独此一环”之称的无锡古城风采如何?安逸的无锡运河生活又是何模样?

  想了解无锡人充满“松弛感”的生活,最适合来梁溪区清名桥畔的南下塘老街。晨光初绽,照亮白墙黑瓦和一道道马头墙,唤醒睡梦中的居民。

  “阿情吃咧?”这是无锡话版的“吃了吗”。美好一天从美食开始。无锡早点种类繁多,玉兰饼、糕团、小笼馒头……搪瓷盆小馄饨或者一碗早面,温润了古运河畔的清晨。

  早饭吃罢出门,面前便是长街与运河故道。无锡段大运河全长约40多公里,被称为“千里运河,独此一环”,运河自西北流向古城,并与周边自然河道相连,最后向东南方向流去,由此形成环抱古城的河流形态。清名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时无锡段的申遗点,眼前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粉墙黛瓦、坡顶吊楼、防火马头墙……两边民居仍保持江南水乡风格,被誉为“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

  梁溪区作家协会主席阮夕清介绍,清名桥街区水网密布,其中的主航道就是古运河道。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纵贯无锡城区。

  “前门逛街上桥,后门洗涤下船”。与古运河平行的南长街,房屋依河而建,两扇小窗、一扇木门对河,修几级石阶,以便到河边汲水洗衣,隔着窄窄河道,两岸人家互相招呼寒暄。一声吆喝,小商贩撑船而来,买卖做完,小船飘然而去。除了居民生活热闹,当时,无锡作为全国闻名的丝业中心,这段古运河两岸丝厂林立,缫丝女工上下班或过桥或摆渡,可想见此地每日喧嚣。车在长街跑、船在河里行。一条水弄堂满是鲜活烟火气,成为无锡水乡的独特景象。

  沿水弄堂向前,一座古朴石桥映入眼帘,这就是清名桥,是无锡现存最大的一座石拱桥。阮夕清介绍,这座历史悠久的单孔石拱桥位于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寄畅园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重建。清名桥造桥工艺独特,桥面高拱,弧度圆润,桥洞与倒影形成一轮“满月”,桥梁和桥栏都由石块互相咬合而成,可见当时工匠的高超技艺。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清名桥”成为此行无锡探宝寻到的“第一宝”。老桥扎根城市血脉,早与运河合而为一,更有意思的是,清名桥上也有一棵奇树,与运河北首通州燃灯塔的“塔榆”有异曲同工之妙。

  石桥缝隙中生有一棵石榴树。围绕这棵树的由来有多种版本传说,其中一说认为“石榴”有“石留”之意,寓意石桥长留。带着人们美好的寄愿,每至盛夏,石榴树满目绿意,为石桥平添几许生动。

  穿桥过河,往大公桥方向走,一栋雅致的青砖小楼看上去颇具年代感,这里就是“江南第一书码头”和平书场。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导游领班史蔡诚介绍,“书码头”是运河文化的一大特色。泡上一杯清茶,到书场听一场大书,是许多无锡老戏迷的生活日常。评话又叫“大书”,只说不唱,弹词又称“小书”,边弹边唱。大书一股劲,小书一段情。当年运河沿岸书场茶楼遍布,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富商老板,都好这一口儿。船工泊了船、工人下了工,便急急赶来听书、听戏、听评弹。

  从古运河砖码头上岸就是无锡窑群遗址博物馆。这座以“古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全面展示中国砖瓦发展史的博物馆,集中展示无锡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砖瓦生产、贸易及窑民的生活形态。阮夕清介绍,之所以称为“窑群”,是因为在行业鼎盛时期,这里沿河的1.5公里范围内,聚集了300多座窑、1.5万余从业人员。每晚,窑火烧红半边天,成为运河一景。

  历史上这里的砖窑厂格外繁荣,素有“上塘十里尽开店,下塘十里尽烧窑”的说法。加之居于古运河畔,交通便捷,当时这里生产的砖瓦畅销大江南北,甚至还出口到了东南亚等地区。

  “富不过万、穷不讨饭”,尽管砖窑厂生意红火,但窑工属于古代蓝领。无锡窑口众多,正是因为运河泥可做窑砖原材料。“从地势上看,我们现在站的窑群这一侧,比对岸要高一些。”阮夕清说,运河古道几经疏浚改道,挖出来的河泥就堆积在岸边,窑厂就地取材。

  作为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无锡为众多历史名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据史料记载,南京城墙所用城砖,其中一部分就是无锡制造。

  该馆收藏有几块明代城砖,一块城砖内刻铭文,内容包括“常州府无锡县督工官鲁邦佐窑户殷儒造”等多达几十个字,将提调官、知县、三位窑匠等人的名字全部记录在上。阮夕清介绍,早在公元1366年,即明王朝建立的两年前,朱元璋就下令在南京历代城池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举全国之力修建城墙和皇宫。据记载,皇城修建前后长达27年,光城砖就使用了上亿块。这么多城砖从哪来?朱元璋下令,江浙大部分的州、府、县,都必须承担烧制城砖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无锡也是重要地区之一。无锡砖瓦窑烧制的城砖质量上乘,经过层层把关挑选出的精品,通过大运河被源源不断地运往南京。现在南京古城墙上,仍能找到有无锡字样的铭文砖。

  馆内还陈列着种类繁多、别出心裁的砖窑制品,包括厚达十厘米的特大型瓦,镂空设计并填以鱼鳞、贝壳等材质的屋顶瓦片等。当年的窑群还出品各类日常用品,除了砖、瓦等建筑材料,还有蟋蟀盆、筷储笼等生活用品,仿佛打开了一个小窗口,一窥当年运河人家的寻常生活。

  无锡城西3公里,便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惠山古镇景区。惠山古镇也成为探访无锡运河的重要一站。若说清名桥历史街区展示的是普通人家小桥流水的风情,惠山古镇则以厚重历史和人文内涵称胜。

  与运河北首“一枝塔影认通州”相似,锡山山顶的龙光塔是无锡古航道上的地理标志。开车前往惠山古镇景区的路上,远远可见苍翠山峰中一线红色,便是龙光塔。龙光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建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漕运兴盛时期,远道而来的船家旅人一见塔影,便知即将到达目的地。

  无锡文史专家金石声、姚起亚二位老先生说起惠山古镇如数家珍。他们告诉记者,惠山素有“无锡露天博物馆”之誉,京杭大运河流经古镇东侧,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在这里探访运河之“宝”,就算找对地方了。这里有名动海内外的天下第二泉,有被誉为江南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寄畅园,有声名远播的惠山泥人,有历代先贤留下的无数典故、词章和史迹。特别是拥有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惠山古祠堂群……这些都与运河息息相关。

  首先,惠山有好水。无锡自古为水乡泽国,水网密布,河道纵横。惠山区域曾为芙蓉湖所在。拥有1.5万顷浩渺水面的芙蓉湖在唐代与惠山挨得很近,作为运河水源地,芙蓉湖为惠山留下了优质好水。

  无锡人好茶,好水正好配好茶。唐代茶圣陆羽品定天下二十种煮茶用水,以惠山泉为第二。惠山东麓林间的“天下第二泉”为历代好茶者所喜爱。著名“吃货”苏轼也曾来无锡试饮泉水。品尝后赞叹不已,称其“色味两奇绝”,留下名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宋徽宗更将惠山泉列入贡品名单,让人按时按量送进皇宫。清乾隆皇帝也是“粉丝”之一,南巡时前来惠山饮茶,写诗留念,称其“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说起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爷孙俩共18次巡惠山,皆沿运河而来,“来这么多次惠山,说明这里确实好玩,当时就是著名的‘运河风景区’。”金石声说。

  也正因为对这里的喜爱,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惠山寄畅园,也被“搬”进了北京皇家林苑中,如清漪园里的惠山园(即今天颐和园的谐趣园),借鉴不少寄畅园里园林造景的精妙之处,如“借景”。

  惠山寺山门前两尊石经幢则是运河又一“宝”。这对灰白的八棱石柱历史悠久,分别建于唐、宋时期,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和《大白伞盖神咒》。两尊经幢是江南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佛教石刻艺术遗珍,保存之完好,在全国也属罕见,被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国宝。它们从哪来?沿运河而来。金石声认为,当时佛教传入应是经过隋唐大运河转江南运河,从陕西一路到达无锡。

  沿古街前行,墙上石刻诗词不断,都是历朝历代文人雅士之作。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唐代诗人李绅就是无锡人,这首《锄禾》成为多少国人的古诗词启蒙。专家认为,这首诗与李绅在无锡生活时看到的劳动场景有关。

  无锡人对传统美德、忠义之士的赞颂,从沿途的祠堂中尽可体现。姚起亚告诉记者,惠山修祠古已有之,历史上这里先后出现的祠堂不下150座,保存至今的,连遗址在内的仍有百座之多。惠山祠堂群类型丰富,包含宗祠家庙、专祠、神祠等,纪念的人物多为历史名人。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涉姓之多、类型之全、保存之完好,在全国称最。而此地修建这么多祠堂,也因仰仗水系便利,通过运河运输建筑材料。

  国家级非遗惠山泥人正是祠堂的“副产品”。当时的祠丁每天几件事:砍柴、卖水、做泥人。祠丁擅长捏制泥人,名声渐盛,过往运河商贩在米码头卸货后,为了不空仓,会专门来惠山采购泥人和二泉水,行销全国。

  一天的运河行充实结束。明天,我们将继续在无锡“挖宝”,登上黄埠墩感受昔日米码头的繁华,去无锡博物院探访“镇馆之宝”,走进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看工商业百年风貌,到梅里遗址博物馆穿越3000年,在二胡产业园聆听那曲《二泉映月》……

上一条:市政协启动民主评议市科技局提案办理工作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