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也是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近年来,上海市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在近日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自2021年上海市发布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已有19款1类创新药和25款三类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首发引领”特征进一步凸显,在肿瘤、代谢、免疫、神经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全球首研新药、全国首发细胞治疗新药和国际一流医疗器械。
在这份成绩单上,浦东跨国企业表现亮眼。如罗氏的可伐利单抗注射液和勃林格殷格翰的佩索利单抗这两款产品,均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跨国药企实现全球多中心同步研发,在中国先于欧美等国家率先获批上市的典型案例。
此外,产业能级加快跃升,2021年至2023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7617亿元提升至9337亿元,制造业产值由1712亿元增长到1860亿元;今年上半年,制造业产值达到93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7亿元。与此同时,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医疗机器人、高端医疗影像等前沿新赛道,正在加快孕育发展新动能。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构建了“研发+临床+制造+应用”全链条加速体系,初步形成了技术、人才、资金、数据等全要素支撑能力。依托市级医院,布局建设了3000余张示范性研究型病床,打造了27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72款“新优药械”产品进入医院使用,推出了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沪惠保”,加快建立创新药械的多元支付机制。
围绕进一步打造新时代全球生物医药重大战略产业高地的发展目标,上海也在不断加强临床资源赋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会上透露,2023年,上海三级医院新增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3608项,新增授权专利3791项,其中发明专利1020项;全市40家三级医院实现成果转化、专利转化296项,涉及合同金额共计10.3亿元。
截至目前,上海拥有64位生物医药领域两院院士,从业人员达28万人,基本形成了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高水平研究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创新体系;并建成运行了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转化医学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力支撑了前沿科学新发现;拥有35家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5家拥有临床试验资格的医疗机构,为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了丰富优质的临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