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长,江苏省东海县平明镇王巷村人,1929年2月2日出生。1945年3月参军,1948年4月入党。先后参加荡山战斗、莱阳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先后光荣立功数次。建国后,1954年离开部队回乡,先后任生产队长、大队、村党支部支委、治保主任等职20余年。今年95岁的王之长曾身经百战,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国家的强盛。
1945年3月的一天上午,当时16岁的王之长正挑着豆腐担子在庄上卖豆腐。听说庄上有部队路过要招兵,他放下豆腐挑子来到招兵处报名当兵。当时负责招兵的人看王之长个头偏矮,认为他不够年龄,说他不够当兵条件。急了眼的王之长与招兵同志论理起来:我已16岁了,快要到17岁了。当时招兵的同志看他个头虽然矮小,但很机灵,于是就为他填了表格,就这样王之长成了一名军人。当时,王之长没有告诉家人,撂下豆腐挑子就跟随部队北上。后来,过了大半年时间他才写信转给家人。
今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老兵王之长告诉我们;当时他偷偷跟随部队向山东临沭、临沂一带行军。第一站就来到山东莱阳进行强化军事训练。在一个多月时间的训练中,他的军事素质和文化学习水平有了大的提升,在军事训练中却斩露身手。别看个头矮小的王之长,他是贫苦家庭出生,靠跟别人家放牛、种地、卖豆腐为生,年龄虽小但身体活跃硬朗。他在部队军事训练中,特别是在跑、跳、摔跤等项目中高人一筹。时间不久,部队干部看王之长非常活跃,决定安排他到莱阳军事讲习所学习后,领导安排他到通讯班当副班长。1947年4月,王之长荣立三等功,笔者从1947年4月的三等功劳手册事迹栏里看到的评语是:“学习用心,能推动人家,学习爬杆、跳三米远、跳高一米都达标,团结人家、吃苦耐劳好”。
1929年2月2日,王之长出生在东海县平明镇王巷庄贫困的家庭。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王长之兄弟三人,他是长子。在家从没受过文化教育,靠的是为别人家放牛、家里卖豆腐补贴家用。
16岁时就参加了解放军,由于做事扎实、忠诚可靠,他被发展成通信兵。1946年6月,17岁的王之长与地方武装及部队先后参加荡山战斗、莱阳战役、济南战役,后来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等战斗。1947年12月荣获二等功,从其功劳手册功劳事迹栏里看到:“在战斗中冲锋勇敢,不怕一切,挂彩了没有下火线,不哭不说怪话,平时学习精神好,能推动人家学习,吃苦耐劳、功固关心”。1952年11月,部队紧急集结,来不及多做准备。王之长与战友们连夜登上了北去的火车。一开始也不知道去哪,还以为要去北京,过了东北沈阳才知道,目的地是跨过鸭绿江。今年95岁抗美援朝老兵王之长的军旅生涯可谓是戎马一生.....回忆起战场上的经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仍然记忆犹新:枪林弹雨中,满地血肉模糊,天气太冷,御寒的衣物少之又少,食物更是稀缺,有时一两天吃一顿饭也很正常。
王之长和战友们到达朝鲜,他成为较早一批援朝部队中的一员。“我们的武器装备比较落后,美国人难以想象这样能和他们打仗。”很快,王长之和战友们的表现,颠覆了人们的看法。中国人民志愿军用劣势的武器装备,一次又一次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军。
王长之所在部队是第九兵团77师264团通讯排,他是一名副排长。“我虽然是一名副排长,但与其他通讯兵一样,冲锋在前,冒着敌人的炮火,确保师指挥部与团、营指挥所通讯畅通无阻。“在参加汉江战役中,战争时间长达30多天。当时我们在拉接电话线时,美国的飞机在天上飞,炸弹随时会投下来,眼睁睁看到身边的战友牺牲了。“我都没想过自己还能活下来。”王长之说。
战争残酷而血腥,很多战友就倒在身边,满地血肉模糊。与此同时,更难的是当地气候严寒,志愿军缺衣少粮,还得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雪地里替伏。我们有时一两天没有吃东西。口渴了就喝雪水,脸上身上冻伤了,有的人都站不起来。”回忆起当年的场景。王之长度哽咽。在汉江之战役中,一边要躲避美军飞机轰作,一边又要快速将炸断的电话线接通。一次在接电话线中,由于没有铁钳子剪线头上胶皮,王之长就用牙齿咬胶皮,将下牙床捋了一道血口子,一颗下牙当时掉了下来,他不顾满嘴都是血沫子和疼痛,将电话线接通了。后来,朝鲜战争结束了,部队为他包了一颗金属牙齿。直到七十年代夏天,王之长在老家河里洗澡,不慎将这颗有着纪念意义的金属牙齿掉在河里了,为此,王之长苦恼了好几天。
1954年,王之长转业回乡后,当上一名生产队长。后来一直在大队、村里任党支部委员、村治保主任。在王巷村,王之长默默无闻地干了20多年,成为王巷村里一名实实在在的有着军功章的农民。
眼下,今年95岁高龄的王之长依然精神较好,思路较清晰,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回忆起这段战场经历,他说相比很多牺牲的战友,如今他非常满足,也非常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保家卫国是责任啊,没有国哪有家。”这是老兵王之长的肺腑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