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龙泉宝剑,历经2500多年的时空流变,迄今仍沿袭着传统手工锻造工艺,有着强大而稳定的审美惯性,不只在造型与纹饰上,更在铸剑精神的情感寄托、文化传承的集体潜意识中。
无论是史料记载的龙渊、泰阿、工布等名剑,还是如今在银幕中频繁亮相的影视与动漫刀剑,亦或是激励有志青年参军报国的“从戎之剑”——即便冷兵器属性逐渐消退,龙泉宝剑仍以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精益求精的手工体系及其所衍生的美学价值紧密相连。
这个体系无比强大,也正是得益于这种强大,龙泉宝剑维持了数千年的兴盛。但从另一端审视,这个体系也有着泥古的惯性,从而生发出顽梗的束缚,致使市场空间踏步不前。
如何破题?唯有重“铸”产业格局。
于是,叙述的索引,转向了工业时代的产业之变。以此为起点,哪怕面对的是一把寻常的长剑,只要用市场的眼光去观照,原本平淡无奇的造型设计与工艺细节,也能顿时纤毫毕现,相得益彰,意味深长。
匠心守艺 传承千年文脉
一把好剑,需要历经极为艰难的打造,锻以火、淬以水、砥以金、饰以木……这是一块铁的重生,也凝聚着匠人的心血。
“古有龙渊太阿,至今擅名天下”的赞誉名副其实。龙泉宝剑的源起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春秋时期,铜铁兵器盛行为“天时”,龙泉当地盛产铁英砂、松木等原料及燃料为“地利”,而铸剑师对技艺的极致追求则是它名扬四海的关键因素。
史料记载,今天的龙泉,相传正是春秋末年铸剑大师欧冶子的铸剑之地。作为铸剑胜地,龙泉历来剑风炽盛,一直到今天,家中悬挂宝剑,结婚、乔迁送剑的风俗依然流行。
2006年,龙泉宝剑锻制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对于资深刀剑爱好者来说,龙泉宝剑的锻制技艺无论从观赏性还是从文化层面来说,都是一种极致的美学。
走进龙泉宝剑小镇,街头鳞次栉比的剑铺,都在讲述千年非遗的精彩故事。在宝剑文化浸润下长大的江龙,从小对铸剑情有独钟,经过师傅陈阿金的悉心教导,他掌握了龙泉剑的全套锻制工艺。经过几十年磨练,江龙已成长为龙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宝剑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炼、锻、铲、锉,到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一把宝剑的诞生,仅剑身铸造就需要经过28道严苛且精细的工艺。“古时候,工匠们从山中收集含有铁英砂的黄土,在溪边反复淘洗提纯,再放入温度高达上千摄氏度的火炉里炼化。火炉里的木炭堆起一米多高,要连续烧8个小时。”江龙告诉记者,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铸剑师已不用再为获取原材料而操劳。
此后,铸剑师要对从火炉里抽出的滚烫生铁快速锻打以剔除杂质,这个过程不能有半刻迟缓。古人将生铁反复折叠锻打、百炼成钢,如今铸剑师们则会在锻打时加入一定比例的钢。锻打的温度区间,来自对不同材质的反复试验,过程中得根据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从暗红、紫红、通红到发白,考验的是铸剑师的眼力与控制力。
在锻打的最初阶段,生铁杂质含量高,往往一锤下去就会火星四溅,伤疤和老茧与铸剑师总是形影不离。记者了解到,一把手工锻造的宝剑,制作周期非常漫长,从设计到完工,至少需要3个月。这些辛苦,在江龙看来并不算什么,因为“一把剑能体现一个铸剑师的品格”。
当铁块被锻打到足够平整时,就需要将其完全折叠,再继续重新锻打,如此反复的过程得经历几十次。历经多次折叠锻打后,剑身会生成独特的纹理,这是每一把龙泉剑都独一无二的关键。
“无论在哪个时代,龙泉宝剑总能被赋予新的内涵,使其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在江龙看来,龙泉宝剑之所以能锋芒不减,不仅因其精湛的锻制工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还在于其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化呈现。
“链”上发力 产品向“新”出发
“离生活有点远”是制约宝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事实上,龙泉的众多从业者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尝试利用新技术、新场景打开新的消费空间。
走进位于龙泉市松溪弄路的龙泉蒋氏剑瓷文化创意工厂,只见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对影视刀剑产品进行筛选、检测。与古剑铺不同,蒋氏刀剑的生产工厂里并没有传统的火炉、铁锤等工具,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流水线。
为了拓展市场,蒋小武将龙泉宝剑订单业务向影视刀剑延伸,还与专业厂商合作引进汽锤、激光机床等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宝剑的月产量已近2万把。
“古意”要焕发“新意”,就要注重艺术的生活化、生活的艺术化。这意味着,发展历史经典产业不能只着眼于制作收藏室里的精美摆件,而要与生活场景全面联通。
“一把剑锻造得再完美,始终只是一把剑。可一旦融入生活气息,它就有了生命、有了灵魂。”蒋小武设计的“大汉茶剑”成为众多普洱茶爱好者的专用茶剑,正体现了龙泉宝剑从“看”到“用”的延伸。
保留工艺的纯真,寻求产品的新内涵,使蒋小武的刀剑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与蒋氏刀剑一样,“守得住文化,走得进生活”成为许多从业者的共识。
与蒋氏刀剑相似,汤汝平工作室的“减龄”体现在经营上。曾经,龙泉宝剑以寒光逼人、神秘肃杀的形象示人,如今,“剑二代”汤忠刚“剑指”互联网,龙泉宝剑霸气的外表下多了些柔美。
汤忠刚在抖音、淘宝、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开通了账号,从账号简介和商品橱窗看,龙泉宝剑的元素非常多。此外,他每周固定直播6天,向全国各地的观众介绍龙泉宝剑的历史、形制和工艺等。汤忠刚说,只有让宝剑走进人们的生活,大家才会了解它、熟悉它进而喜爱它。
宝剑作为一种工艺品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既呈现着私人化的审美,也承载着鲜明的时代记忆。在龙泉,还有许许多多的“蒋小武”“汤忠刚”们,他们的求新求变,表现出的是非遗传承人的年轻化与创新力。
标准引领 产业破局蝶变
作为传承千年的历史经典产业,龙泉宝剑曾因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而呈现出整体“弱、散、小”的状态,其中日用刀具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并不高。
如何打开新的发展空间?龙泉给出的答案是:实现标准化。
龙泉菜刀是在继承龙泉传统铸剑工艺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所打造的高端日用刀具,也是龙泉刀剑由传统刀剑向日用刀具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由于其刀身含传统文化纹饰,兼具实用与工艺品价值,成功对接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但近年来,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已难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高端化要求。传承龙泉刀剑品牌,亟待制定团体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于是,龙泉市华光美术刀剑有限公司牵头成立了由省标准院、龙泉市禾字号剑庄、龙泉市三兄刀剑厂、浙江省地矿勘察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组成的标准工作组,启动了标准研制。
研制过程中,工作组围绕龙泉菜刀的设计、原材料、工艺及装备、检测等方面进行先进性提炼,涵盖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比如在设计上,从“符合人体工学、精心设计”的角度出发,对龙泉菜刀的设计工具及设计能力方面进行提炼,体现了产品设计的先进性;在原材料上,按照“精良选材”要求,以产品突出的安全性与耐用性能为结果导向,从源头保障产品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检测能力方面,明确企业应设置专业检测实验室,确保产品生产加工和产品出货过程实现质量控制。
去年9月,《龙泉菜刀》“浙江制造”团体标准正式发布。与现有国内外标准相比,这一标准在耐腐蚀性、锋利度等产品性能指标提升以及外观设计改进等方面做出了较大优化。
龙泉市华光美术刀剑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龙泉菜刀作为龙泉刀剑产业的新生事物,正处于关键的起步阶段,“有了标准,产品质量就能被有效规范,我们面对客户时也有了底气。”
锚定“建立和完善龙泉宝剑及日用刀具产业链标准体系”,龙泉建立了“品字标浙江制造”标准3项,浙江省级团体标准3项,完成省级地方标准报批1项,提交行业标准立项申请1项。
行业标准的统一,使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链国内外标准话语权得以全面提升。据统计,龙泉现有宝剑(刀剑)市场经营主体约4500家,从业人员1万余人,专营跨境电商150多家,营业收入超10亿元。
“创新才能发展,发展才能继承。”在龙泉市宝剑协会会长郑国荣看来,发展历史经典产业既要挖深龙泉宝剑的文化富矿,也要走好产业化这条新路,“工业刀剑会随着大众审美和市场变化,进而不断拓展发展空间。也正因如此,坚守手工技艺的匠人得以独善其身,从窄路中脱离出来,专心通过作品展现传统工艺与历史文化的经典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