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揭晓,在县(市、区)排名中,桐乡位居全省第四!这也是自2015年以来,我市在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中连续9年位列嘉兴第一。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是对全省各地非遗保护工作最权威、最系统的综合性考核评估。对于非遗而言,保护和传承是不变的课题,此次评估包括非遗保存保护、传承传播、组织体系和创造创新四个方面共79个具体指标。
关于桐乡非遗,你知道多少?
非遗,诞生于祖祖辈辈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翻开桐乡非遗项目名录,不论是世代相传的蚕桑丝织技艺,还是“水上绝技”高杆船技,或是蓝印花布染就的那一抹“桐乡蓝”……都见证着先辈最朴素的创造力。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非遗的传承以人为主要载体,或是师徒传承,或是家族延续。在今年的双庙渚蚕花水会上,高杆船技省级非遗传承人屠松根带着几位徒弟,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双杆”表演,师徒的巧妙配合,完成了一场传承的接力。
目前,桐乡拥有人类非遗项目1项(桐乡蚕桑习俗)、国家级3项(含山轧蚕花、高杆船技、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省级20项、嘉兴市级82项、县级146项;并拥有国家级传承人2人、省级21人、嘉兴市级89人、县级168人,有着较为完善的名录体系和传承体系。
桐乡非遗,灿若繁花,传承千年,依然是我们手里的美物,眼中的乡愁。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
中国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十大门类,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
十大门类,桐乡均有涉及。这么多非遗项目,该如何让它们主动地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大众,真正活起来、传下去?在融古通今的这条路上,桐乡一直在探索前行。
在传承人手中,非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再创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糕点、新颖别致的包装、个性的定制礼盒……乌镇姑嫂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给老味道注入新腔调。
去年,桐乡被列入浙江省“非遗助力共同富裕”试点名单,以非遗工坊建设为突破口,搭起非遗与现代产业的桥梁。
“万锦堂”濮绸织造非遗工坊的新中式服装,连续两年登上濮院时装周的舞台;与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以濮绸为主角的原创话剧《唧唧复唧唧》,完成演出20多场,用艺术语言展现传承匠心……
像这样依托特色非遗项目,集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研学体验等于一体的非遗工坊正在桐乡各地开花,吸纳周边居民就业、带动产业增收。
在濮院时尚古镇,感受美景的同时,游客还能在水边桥头,听省级非遗“三跳”的传承人,敲起竹板,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演绎“桐乡故事”。不断被释放的非遗魅力,让文旅融合有了更多可能。
正是有了这些促进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手段,才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新场景,真正留在了我们身边。
非遗,融入生活
这个暑假,桐乡市文化馆内依旧很热闹,2024青少年艺术普及“淘艺吧”正在火热进行中。竹编、糖画、麦秆画……一堂堂非遗体验课上,孩子们跟着传承人一起动手制作,热爱的种子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眼下,人们对非遗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从一场场氛围热烈的活动中便可窥见一二。“风雅桐乡·中国年”“元宵喜乐汇”“清明轧蚕花”“端午民俗风情活动”……看民俗展演、逛非遗市集,充分印证了非遗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创新推出“非遗馆总分馆体系”、设立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开展非遗全民普及和传承人群培育……多年实践,桐乡非遗保护传承不乏成绩,却也任重而道远。保护好更多非遗,让它们活起来、活下去,十分必要。
接下来,桐乡将深入发掘 “非遗+”新赋能,让优秀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进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我们也期待看见,更多非遗在人们的生活里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