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新闻 > 文化创意 > 文字新闻
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发布时间:2024-07-26  来源:光明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关国家文化安全和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要真正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在落实上下功夫,凝聚起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理念决定方向,思想决定行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有整体规划,构建大保护格局。如有些文化遗产坐落在不同乡镇、区县乃至省域之间,各地行政机构制定的措施不同,这就需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建立整体规划。有的文化遗产坐落于相近区域,形成了文化遗产群,只有更高层面的整体规划才能更好发挥作用。如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齐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之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跨越今山东济南、泰安、淄博、临沂、青岛等地市,全长达640多公里。但是由于自然风化、洪水冲刷以及人为破坏,加之沿途各地保护措施不一,齐长城已经今非昔比。为了更好地保护齐长城,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协调齐长城保护与沿线区域生产、建设活动之间的关系,为有效保护齐长城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还要有长远规划,将其纳入国家、地区发展规划,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盲目开发。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需要文保部门制定长远、可持续的保护规划。

  用科技激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力。科技赋能已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方向,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撑。近年来,中国考古技术日新月异,文物保护技术也有很大提升。全国相关机构的几百个科研团队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文化遗产风险监测与防控体系构建、石窟寺及墓葬壁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馆藏文物一体化防震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成果和技术突破,有效保护了各类文物的安全。近日,颇受瞩目的“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发掘中,使用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明了武王墩一号墓的椁室格局,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提取了椁盖上的墨书文字,对墓葬填土中的木炭及竹席进行碳十四年代测定,这些都是考古与科技紧密结合的硕果。与此同时,提高文物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传播,推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大力培养专门人才。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工作,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多个学科,需要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的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我国是文化遗产大国,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但相关从业人员总体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全国开设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修复等专业的高校不多,且培养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数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限制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截至2023年底,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超过10万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一些非遗项目因为技艺难度高、劳动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濒临失传。人才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展、创新的关键,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才培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文物、教育等部门高度重视,联动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以满足相关人才需求。

  设计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国家文物保护资金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办法,强调突出重点、中央补助、分级负责、注重绩效、加强监督,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各省、市把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增加文化遗产保护预算资金的机制。但是,政府投入各项经费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批文化遗产由于保护经费限制,在未能及时保护的情况下成为濒危遗产。经费的缺口成为限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大瓶颈。因此,应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如加强文旅结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依靠政府指导、市场运作,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难题。

  文化遗产是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当代中国连续发展的见证,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一条:金融法制定提上日程 完备体系确保监管全覆盖
下一条:今年国务院将为企业减负超万亿元 降费占六成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