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街道物流工业社区党委书记丁慈英最近很忙,除了忙社区日常的工作外,她还要在今年完成年前制定的辖区集卡司机素养提升八大目标。成人学历取证、职业技能提升、法律意识提高、卡嫂增收、文明安全行车……,八大目标的每一项都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
丁慈英的工作除了让物流工业社区内的企业职工开心赚钱、安心吃饭、更好生活。还有一个就是锻造一支高素养劳动者队伍,而集卡司机素养提升八大目标就是指挥棒。
“这个社区不简单”
让司机做到文明安全行车,丁慈英还是有信心的,因为司机们认可这个当家人。“我们努力不能让当家人失望。”集卡司机周坚强说,他2年前才入驻物流工业社区,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一年内要实现这八大目标,就跟做梦一样,“能实现一件是一件,就从最简单的文明安全行车做起。”
走进过物流工业社区的人都会说“这个社区不简单”。这里有一个5A级“司机之家”,这个“家”能帮集卡司机们解决家属就业、劳资调解、法律援助、子女入学积分;能为集卡司机们提供义诊、优惠体检、免费培训,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这个“家”还有一个关爱集卡司机的“集爱”基金,启动资金就有200万元,已有5名困难司机享受到关爱金12万元。物流工业社区还有8个网格驿站,为司机提供餐饮、淋浴、洗衣、卫生间、困难帮扶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就如周坚强所说,这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但他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被他称为“当家人”的丁慈英当初为了撑起这个“家”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
“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司机朱瑞申是最早一批入驻物流社区的,“那时,我们集卡司机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车是我们的家,我们对车以外的事物都保持着警惕,是丁慈英书记这个当家人让我们真正有了大家庭的概念、幸福一家人的体验。”
朱瑞申来到北仑时,物流社区还没有成立,司机们各自为营、各求安好。“总体环境不是很好,因为集卡确实扰民,我们没有归属感。还有怕被偷油、罚款等担忧。”集卡司机的苦只有司机自己知道。结束了一趟跑货,想休息一下,偏僻的地方不敢停,怕被偷油,于是尽量往城区挤,但10到16米长的车随便哪里一停都是个庞然大物,会影响居民出行。困了睡车上,饿了啃馒头,舍不得吃顿好的,目的都是把钱寄回家。
“我是到了物流园区工作以后,才对他们的生活状态有了感同身受。”2011年,丁慈英被调至霞浦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公共服务中心工作。当时,正值北仑首创的工业园区社区化管理模式创新试验阶段。几年后,这种新型社会服务供给方式初显成效,破解了“后开发区时代”工业园区服务这道全国性难题。霞浦现代国际物流园区公共服务中心也正式更名为霞浦街道物流工业社区,丁慈英任社区党委书记。这是北仑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以物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区。
“物流业跟工业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工业企业的职工基本都是固定的,而物流业的司机是流动的,由于没有归属感,很难与他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无法坐下来谈,这是丁慈英来到物流工业社区后发现的第一个问题,这也意味着不能照搬工业社区的服务模式,得创新。
首先,丁慈英摸了下家底。区域注册工业企业208家,物流企业120家,实地经营物流企业46家,1.5万余名职工,区域内集卡司机两千多名,日均进出、途经辖区集卡车流八千余辆。如何当好这个家呢?站在社区门口,面对隆隆作响、灰尘飞扬的马路,丁慈英想了很多,要做就做司机们的贴心人。
接下来的时间,丁慈英几乎天天都在路上跑,看到一个司机就往上凑,跟他们聊家常、谈困难、问需求。时间一长,司机群里慢慢传开了,大家议论着“这么一个女孩子好像也没有什么坏心思”,渐渐地司机们放下了戒备,愿意敞开了谈,丁慈英也因此得到了司机们的第一手资料。但聊得越深,丁慈英越觉得责任重大。
“他们最需要一个家”
要给他们一个家,这是丁慈英脑海里蹦出来的一个念头。一个家的成立必须有地基、有立柱还有横梁,而现在什么都没有。思前想后,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又开始跑街道、部门、社会组织。为的是把这个“司机之家”搭起来。
2013年5月,物流工业社区“司机之家”成立了。没人入驻,丁慈英又开始了“摇”人。鉴于前期谈心积累的“人脉”,陆续有几人到社区来参观,丁慈英趁机向他们介绍社区的建设情况、目标使命。为了扩大知名度、影响力,每到一个时间节点丁慈英都会组织社工去路上为“司机之家”做宣传,为集卡司机送饭送水送日常用品。“司机之家”可以休息、洗澡、洗衣,有健身运动、休闲书吧,有集中就餐点及送餐服务,有志愿者便民咨询、可以参与培训和议事等……消息越传越开,司机之家的“会员”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了三千多人。
丁慈英与集卡司机们的联系算是真正建立起来了,司机们也认可这个天天为他们忙活的女同志。可是乱停车现象依然存在,投诉还是很多。
“其实我们也不想这样,这么多年来都习惯了见缝插针,你不停别人也会停。”集卡司机张勇很无奈。
“我们慢慢改好吗?先从不影响居民生活开始行不行?”喊话司机成了丁慈英每一次与他们交流之时必做之事。一边她积极与职能部门交流,希望扩展出更多停车位,“也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司机们停车开始变得文明了,吵架慢慢消失了。”
此消彼长,停车问题声音变轻了,劳资纠纷的声音就变大了。
“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企业与司机的理解不同导致的误会。”丁慈英调查分析后发现,劳资纠纷很多都是对条约没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形成了共识盲区。于是,丁慈英请来律师为司机们讲解合同、条款,分析具体案例。
为了获得企业的支持与信任,她又一家一家走访企业。自学物流知识、听取企业困难,主动帮助企业与职能部门建立联系,帮助企业解读相关政策,开通公交车线路帮助企业解决职工通勤问题。一件件一桩桩,不辞辛劳,从不推卸,有求必应,终于让企业对她竖起了大拇指,“你的工作我们一定配合。”一家企业负责人坚定地说道。
“依靠司机、企业,实现自我管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物流工业社区渐渐走向秩序化、人情化,凝聚力越来越强。但“家族”的壮大也给丁慈英带来了压力。
“让三千名集卡司机文明安全行车、幸福生活靠我和我们几个社工肯定做不到。”队伍庞大了,“吃饭”的人多了,丁慈英逐渐感到力不从心了。“我们要依靠司机、企业自身的力量,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
集卡司机“红蚂蚁”志愿队应运而生,首批350名司机注册加入,主动参与园区秩序维护、驿站值班等自治服务。
自治模式让司机群体开始活络起来,尝到甜头的丁慈英又发挥党组织的优势,将排查出的集卡司机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成立流动党支部12个;对重点货运企业开展“集中抓组建”行动,新建支部14个,覆盖货运物流企业25家。这些支部被称为“车轮上的党支部”。
红色网络建立以后,物流工业社区党委又发挥党建的力量,以物流企业支部为纽带,打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空间壁垒,推动企业与配套物流信息共享,通过打造“线上”+“线下”双阵地,逐步推进集卡司机服务标准化。
去年6月,物流工业社区创造性地制定发布了全国首个货车司机服务规范标准——“货车司机全周期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将过去近十年的经验标准化、规范化,也为其他城市的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翻开物流工业社区的大事记,上面记录着13年来丁慈英带着她的社工解决过的各类难题,足足有4350件,健康医护让150余名集卡司机受益,帮助58名卡嫂在家门口就业,帮助230户司机家庭每月增收1000元等。“全周期服务清单”:入职、交友、结婚、家庭、生育、教育引导、司机关爱、业务增值、居住、子女入学、风险保障、创先争优、奉献爱心、光荣退休……
社区工作走上了正道,丁慈英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她依然很忙,她要忙“三支队伍”建设、要忙卡嫂的持证培训、要忙企业“物流服务师”持证培训。
最近,物流园区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随着区里两场一提升工作的推进,青年人才公寓的建设,服务群体出现了新的变化,这意味着物流工业社区的服务方式也将作出新的改变。
“如果让你对自己和社区13年来的工作打个分,0到100分,你会打几分?”
“90分。”
“还有10分呢?”
“另外10分是我留给自己永远在路上的动力。”
在丁慈英办公室的一角,整齐地陈列着她这些年所获得的奖项,“宁波市优秀妇女干部”“宁波市安全生产优秀网格员”“宁波市担当作为好支书”“宁波市社区工作领军人才”“浙江省交通运输行业先进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