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拉犁到农业机械化;从人力时代的人背肩扛,到机械时代的朝采暮收。新中国成立70年,兵团科技的快速发展,缩短了我与一朵棉花的距离。”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庚实现了自己的农机梦。
“播种、中耕、除草、节水灌溉……”种植户张青细数着科技带来的改变,“人拉犁时,那会儿家里有个牲畜都是奢望。”如今,从种到收,农业机械全包了。
科技,承载着兵团人的梦想。以“现代节水”“农业机械化”“品种选育”“生物技术”“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的兵团科技,陪伴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的无数兵团人,实现着属于自己的梦想。
让根植在土地里的梦想变为现实
作为兵团农业机械化的见证者、引领者。2018年,71岁的陈学庚“跳了槽”。从新疆农垦科学院到石河子大学,这是他新的选择。
机械化程度低、早出晚归的辛苦、人力被牢牢地禁锢在土地上,是陈学庚接触农业机械的“初体验”,也是他钻研兵团新型农机装备的“出发点”。
1947年出生的陈学庚,农业机械科研工作陪伴了他51年。他带领科研团队,突破了地膜植棉机械化关键技术,攻克了膜下滴灌精密播种大规模应用技术装备难题,研发了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与机具,为促成新疆棉花产量两次飞跃提供了有力的农机装备技术支撑。
“兵团农机技术正在步入以精准作业为特征的智能时代。”陈学庚说。
有数据显示,到2018年,兵团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棉花机采率达80%,畜牧业机械化水平达68%,农业机械化水平领先全国。
如今,陈学庚正在农田残膜污染治理这个新的研究领域钻研,承担了兵团重大专项和农业部行业专项。
“残膜回收是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新疆的棉花发展必将受到影响。”提起这项研究,陈学庚显得有些急切,他期盼能在3到5年内解决农田残膜污染问题。
让“贵族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
“让人望而却步的‘贵族技术’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谈起兵团科技的发展,十师一八三团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清福说。
2000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李清福,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兵团。吸引他的正是兵团现代农业节水技术发展的广阔前景。
“兵团团场地处绿洲最外围、沙漠最前沿、水源最末端,大多属于典型的干旱地区,不适宜传统农业生产。改变这一状况的正是兵团节水灌溉技术。”李清福说。
起源于以色列的滴灌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但因造价昂贵,“贵族技术”让人望而却步。
改变滴灌农业“贵族”身份的是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突破技术瓶颈的正是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尹飞虎主持研究的“滴灌水肥一体化专用肥料及配套技术研发与应用”。
天业集团通过对国际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滴灌带生产设备,整机造价仅为进口设备的八分之一,生产效率提高66%。滴灌系统一次性投入为每亩300元,滴灌带年投入为每亩80元到120元,成本较国外同类产品降低了80%以上。
数据显示,到2018年年底,兵团有效灌溉面积为2023万余亩,其中使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的农田面积为1693万余亩。通过运用节水灌溉技术,兵团年节水超10亿立方米。
让科技创新愿景照进现实
作为2011年辽宁省大连市对口支援八师石河子市的第一批援疆干部,李世英初到,便担任了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谈及科技援疆的初心,他说:“我多年研究化工科技,总希望为新疆的发展贡献些力量。”
天业集团是国内氯碱化工行业的领军企业,也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援疆伊始,天业集团立即委以重任,让李世英率队主攻第一个科技前沿项目——利用电石尾气生产乙二醇项目。
由于电石炉气的特殊性,一氧化碳浓度过高,给下游化工产品开发带来了一定的技术难度,而天业集团开发的新产品乙二醇需要大量的氢气,技术上需要经过净化变换才能实现。当时,这一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没有经验可循,天业集团急需找到一条技术创新之路。
为全力推动该项目技术实现产业化,李世英和技术人员马不停蹄地在各个城市奔波,夜以继日地攻关。
一次次失败,一步步总结,一点点积累技术创新经验。仅仅用一年半时间,天业集团就完成了世界首套电石炉气深度净化制乙二醇项目,并推动5万吨电石尾气制乙二醇项目顺利投产。该工艺获得石化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
如今,一代代兵团科技工作者带着梦想,从天山起步,遍及全国。在他们的努力下,实现建设创新型兵团“三步走”的目标指日可待。
曾经白手起家的兵团人奋斗不息战斗不止,从未停下科技探索的脚步。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兵团科技扬帆起航,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