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盛夏时节,蓝天白云下的“高邮大虾”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一片火热的好“丰”景。
大棚内,刚刚出水的高邮大虾青壳白肚、个大体肥,在篮筐内活蹦乱跳、鲜活有力,即将“乘坐”运输车以最快的速度“跳”上全国各地老百姓的餐桌。
“我们这个虾,壳薄肉肥膏满,大的有三两多,纯绿色环保养殖,味美价又高。”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第三方负责人陆星新指着手掌长的高邮大虾说,改革与创新让高邮大虾今非昔比。
高邮大虾,原名罗氏沼虾,1992年引入高邮养殖,逐渐成为富民产业之一。2018年左右,高邮大虾的养殖受蓝藻孳生、尾水排放超标等问题影响,陷入发展瓶颈。如何在减少农业污染的同时,又能持续鼓起钱袋子,成为了高邮水产养殖的头等大事。
2021年,高邮推广“两降一禁”的生态环保养殖方式。2023年,“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建成,全面进行生态养殖,严格实行“两降一禁”的养殖模式,即通过降低养殖密度、降低饲料蛋白、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减少水体污染。此外,为了解决池塘外的尾水问题,还创新“三池两坝”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养殖用水“直进直排”模式,建设独立的进排水渠道、进出水口、提升泵站,实现养殖用水全程处理,尾水全部达标排放、循环利用。
“你看这个虾养得多好,透明度高,中间的条纹都看得清清楚楚。自从采用生态养殖的方法后,不仅虾塘水变清了,大虾的口感也更紧实鲜美。”陆星新介绍,过去由于养殖模式单一,放养密度大,虾的品质存在缺陷,价格很难卖上去。生态养殖让高邮的普通大虾真正蜕变为生态好虾,市场交易价格也由前几年的20元/斤上升到20元/只,推动了“按斤卖”向“按只卖”转变,实现了高邮大虾产量与品质的飞跃,亩均增收达1.5万元。
拉网、捕捞、打包、装车……2000余亩的示范园里,70多岁的冯师傅忙得不亦乐乎。他说以前自己养虾,又要投资又有风险,现在什么都不用操心,安心养虾就可以了。
为助推“高邮大虾”高质量发展,示范园运行以来,创新实行联农带农机制,推行“公司+农户”模式,通过国有公司出资流转、改造池塘,私人企业统一承包、统一经营,使养殖基地和农户有机联合,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像冯师傅这样的养殖户不在少数。他们将自家虾塘流转给示范园,从“个体户”成为“股东”,每年可获得一笔流转费。同时,园区优先返聘原养殖户,实现再就业,股东及员工的双重身份让养殖户每年实现安心增收。冯师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将自家鱼塘流转给园区,再到示范园干老本行,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元,年底还能获得两万元流转分红。
“今年第一批‘错峰大虾’于5月份上市,11月份又会迎来第二季虾,这样不但减少竞争,每年还能多出一季虾。”陆星新介绍,所谓“错峰大虾”就是通过增温锅炉和设施大棚,实现提前育苗、提早上市、提高“身价”。相较于传统养殖方式,“错峰大虾”不仅上市时间比普通养殖的塘口提前一个月,而且单价还高出20多元,每斤30只规格的大虾售价在50元左右,相比传统养殖方式亩均效益直接翻了三番。
据介绍,为解决“高邮大虾”季节性供需矛盾,实现“四季供应,全年在线”,示范园配备了集中增温的锅炉设施和智能恒温养殖大棚,铺设双层保温塑料薄膜,配套水质监测和自动开启的水底增氧设备,实现一年多茬养殖,促进丰产增收。陆星新透露,目前塘里剩余的大虾已全部被预订,600亩试点大棚里近35万斤的高邮大虾提前销售一空。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三十年的养殖探索,高邮大虾已形成了规范化、配套完善的产业链体系,走出了一条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绘就新时代鱼米之乡美丽画卷。目前,高邮大虾养殖面积约9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的3/5,产出规模全国第一,养殖户年收入近15万元,带动近10万人就业。
“高邮大虾”带动虾农端上了自食其力的“金饭碗”,留住了绿水青山,撬动了40亿产值的乡村振兴“新引擎”。这一串串数字就像是一只大虾产出的细密而幸福的虾籽,衍生出高邮虾农无尽的喜悦和希望。接下来,我市将继续探索推广生态绿色养殖模式,推动“高邮大虾”可持续健康发展迈上更高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