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滁州 > 文字新闻
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滁州样板”
发布时间:2024-07-09  来源:滁州在线  发布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76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6.3%、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去年粮食总产达95.43亿斤,创下历史最高值,增量、增速均居全省第1;探索出“先旱田后水田、先整地后配套、先流转后确股”的建设路径,最大程度做到改田不误农时,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

  作为全省唯一获批的全国整市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建设高标准农田,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高标准建设、高效率利用、高投入保障,走出了一条具有滁州特色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连续6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抓规划设计。制定《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编制纲要》,注重与《滁州市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相衔接,优先向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布局。按照“土地平整肥沃、灌排设施完善、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配套、建后管护到位、智慧农业先进”标准,在项目设计上明确要求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建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比例不低于1%。近3年来,全市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累计新增耕地9700亩,增加有效耕种面积6.2万亩。

  抓项目储备。围绕土地规模流转、产业结构调整等,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科学谋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动态调整项目库,确保随时与国家重大政策重要机遇契合、匹配。2023年底,国家首次启动增发国债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后,我市迅速响应,在全省率先完成项目编制申报,共获批26.4万亩、争取资金6.218亿元,面积和资金量均居全省第一。2022年以来,全市共争取建设任务196.82万亩,任务量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

  抓工程质量。着眼健全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强化全流程监管,突出抓好招投标、施工、监理、验收等重点环节,确保建一块成一块。2021年,在全省率先开展高标准农田保险试点,加强全过程监管,有力保证了项目建设质量。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投保面积达112.63万亩、保费0.96亿元。近3年来,全市新建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投用后,亩均年节水120立方米,道路通达率超97%,耕种收机械化率超95%,耕地质量提高0.5个等级。

  抓地力提升。创新开展“三次检测”模式,根据耕地质量状况,综合采取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绿肥种植还田、破除障碍层、酸化土壤改良等耕地质量提升措施,项目建设后实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

  抓后期管护。制定《滁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实施细则》,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推行“任务落实责任化、管护主体专业化、整治管护一体化、督查考核常态化”长效管护工作机制,采取“政府主导+大户自主+群众监督”等方式,建立专职管护队伍。全市每年安排近2000万元用于后续管护、亩均达30元以上。

  与耕地保护利用相结合。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聚焦“良田粮用”,相继开展“大棚房”回头看、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整治,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同时,围绕破解“项目建设与粮食播种”时间上的相互冲突,探索出“先旱田后水田、先整地后配套、先流转后确股”的建设路径,最大程度做到改田不误农时,确保了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2023年,全市在建项目62.26万亩,当年实现种植小麦20.6万亩,粮食种植面积达1246.1万亩(历史上最高),同比增加8.12万亩,增量居全省第一。

  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按照“设施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全程机械化、服务专业化、管理数字化”的标准,将项目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目前,项目区内已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6个,建成优质专用粮基地680余万亩、占优质粮总面积的75%。南谯区围绕“文旅化、生态化、宜机化”,将施集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打造成千亩“菊花海”农旅融合新名片。

  与和美乡村建设相结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美丽田园,全市有38个中心村依托28万亩高标准农田,以乡村产业为支撑,一体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其中有27个村被评为省级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中心村。明光市戴巷村陆郢组将3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的水、路、林工程,与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进行有效衔接,拓展村庄农耕文化、生态涵养、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功能。

  与深化农村改革相结合。紧扣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这条主线,强化项目、要素、政策、力量的系统集成,着力破解土地细碎化难题,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全市235万块“细碎田”变为94万块“大块田”,耕种收实现全程机械化,土地流转率提升到68%。

  稳定财政投入。严格落实《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意见》,印发《市级聚合财政涉农资金助力江淮分水岭风景道乡村振兴实施方案》《关于土地出让收入支持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加大整合和统筹各类涉农资金,确保市、县两级财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足额配套。2023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投入3810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10元。

  引导社会投入。出台高标准农田“先建后补”指导意见,选择一批土地流转集中、规模经营集聚、产业化水平较好的地区作为项目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建设。全市已有21家新型经营主体申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加大金融投入。积极争取专项债,入库省财政厅专项债项目7个、23.9亿元,居全省第一,已发行2.95亿元。探索“新增耕地、项目融资滚动式发展”新路径,充分发挥市、县农发集团作用,通过整治后新增土地流转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谋划、包装、融资一批重点项目,现已落实融资38.79亿元。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探索“建、管、用”新机制、新模式,确保到202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努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滁州样板”。

上一条:涧溪镇开展“优环境、增动能”为企服务专项走访活动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