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0月,德国人卡尔·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奠定了汽车设计的模板。1901年冬,中国历史上第一辆汽车出现在上海街头。1902年,慈禧太后成为中国拥有私人汽车的第一人。1909年,当中国汽车产业尚未起步时,一家来自德国的企业向中国销售汽车零配件,开始了其与中国漫长的缘分。这家企业就是建于1886年的“百年老店”博世集团。
博世集团董事会成员、亚太区业务主管泰瑞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博世中国在过去的110年里表现卓著,“‘根植本土,服务本土’是我们在中国市场成功的唯一途径。博世的业务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泰瑞来强调。
从1909年至今,博世已经在中国走过110年。曾经,博世在中国仅有一个小小的办事处。如今,博世在上海拥有一幢可以容纳约3000名员工的总部园区,是其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区域性总部。一百多年以来,面对日新月异的中国汽车市场,博世中国多次调整策略、坚持本土化,使其收获颇丰,是新中国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20世纪初首入中国
1901年,20世纪的第一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难以忘怀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晚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一年冬天,在萧条的上海街头,出现了两辆汽车。匈牙利商人李恩时(Leinz)从香港运入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到上海租界,专供外国人使用。彼时,生活在中国的人们对汽车一无所知,都将其视为“怪物”。上海工部局捐物处也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该归于何类,经过反复讨论,于1902年1月决定暂将其归在马车项下。
不久之后,汽车被人们认为是解决交通出行的一种方式,迅速占领中国诸多城市的街头。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青岛等地都有了汽车的踪影。
伴随着汽车的流行,博世于1909年通过Scharff & Co.商行在上海设立首个销售办事处,向中国出售磁电机点火系统,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历史。随后,博世的火花塞、车灯等产品也逐渐进入中国。
据博世统计,1912年,点火系统(包括零配件)在华的销售额达到较稳定的2878.29德国马克,1913年这一销售数字达到5854.05德国马克,在其所服务的市场中占了很大的市场份额。然而,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博世不得不暂停在中国的业务。
由于离欧美汽车制造商路途遥远,中国当时没有便捷的零部件库存,大部分必要的零部件只能从国外进口,才能修理汽车。因此,汽车修理站应运而生。一战以后,博世于1926年在上海迈尔西爱路2号(现茂名路)成立了在华第一家为中国客户服务的汽车维修服务站,扩大了自己的业务范围,之后博世又在天津、广州等地开办了一系列的汽车服务站。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打断了博世与中国的缘分。尽管如此,但博世已经在中国人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为其日后重回中国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1932年博世授权的经销商Jebsen & Co.在一封感谢信中表示,“我们在全中国销售你们的产品已经超过11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们没有收到过一个关于产品质量的客户投诉。你们的产品一直保持着优越的品质——无论使用环境是北方的寒冷地区还是南方潮湿的亚热带地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博世就通过经销商销售产品的方式重回中国。
从“来自德国”到“扎根本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汽车产业只有汽车维修业,一切只能从零开始。当时国家领导人仍对汽车工业寄予厚望。1949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参观斯大林汽车厂时曾表示, “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这一句话激发了中国一代人的造车梦。1956年夏天,中国人在吉林长春制造出解放牌载货汽车CA10。这是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结束了中国人无法自主批量生产汽车的历史,也预示着中国汽车产业新纪元的到来。
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博世在中国销售额不断上升。1957年,其经销商Jebsen通知博世总部,公司在中国取得了约14万美元的业绩,几乎是前一年度的四倍。此时的博世依旧没有在中国设立自己的销售公司。不过,博世始终在等一个合适的契机,在中国市场拥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公司。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联邦德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为博世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三年之后,博世就设立了“远东特别委员会”,派专人负责中国业务。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博世在中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博世开始和一些国企进行经济和技术的合作,并在各地快速建厂,实现本土采购、本土生产。20世纪80年代末,当一些外资陆续准备离开中国时,博世选择逆势而行,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博世的坚守换来了接下来三十年的成功。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想要实现本土化并不容易。泰瑞来对记者表示,博世的本土化战略不是在中国制造服务于国外市场的产品,而是根植本土、服务本土。“中国的市场有它的特点,需要你去了解、去探索,而不是照搬别的市场的策略。”他强调。
泰瑞来认为本土化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与本土企业合作。他表示,“博世中国多年来与本土整车制造商共同成长,这本身也体现了我们和合作伙伴的互相信任。哪怕遇到障碍和困难,我们依然和合作伙伴一起坚持渡过难关。我们的合作是持久并且有基础的,而彼此的信任是成功的基石。”
从0到59,博世在中国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大。截至2018年12月31日, 博世在中国经营着59家公司,在华员工人数约为6万名,是博世除德国以外拥有员工人数最多的国家。2018年,博世在华业绩继续保持历史高位水平,实现销售额1126亿元人民币(约合144亿欧元),同比增长近2.5%,为博世集团贡献了18%的销售额。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陈玉东透露,博世中国约90%的产品和服务都提供给本土市场。
在不断拓宽“合作圈”的同时,博世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力度。过去十年间,博世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总额超过450亿元人民币(约合56亿欧元)。其间,2014年,博世响应国家的号召,发起“Go West”的战略,先后在成都建立了底盘控制系统工厂、电动工具工厂以及服务中心。此外博世还在江苏无锡、常州、南京、苏州,安徽芜湖等地都有投资。据了解,负责生产48V电池等新能源相关产品的无锡新工厂将于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位于长沙的新能源热管理系统实验室也将于年底完工。
泰瑞来对记者强调,“仅2018年,我们在中国的总投资额就高达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22%,创历史新高。中国市场依然具有巨大潜力和业务机遇,我们会继续努力在中国实现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陈玉东表示, “博世致力于塑造未来中国互联生态,聚焦本地创新研发能力、培养创新人才。”此外,在互联工业方面,博世已在中国超过25家工厂中践行领先的工业4.0解决方案,同时设立工业4.0创新技术中心,助推产业升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博世抓住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契机,奠定了其在中国汽车产业的“霸主”地位。
“希望被看作中国的朋友”
博世之于中国的汽车产业,不仅是供应商和服务商,还是汽车人才的摇篮。博世采取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40%的理论教学通过课题培训完成,60%的实践训练在公司进行,培养的技术人才备受业内欢迎。
同时,进入中国以来,博世始终将慈善事业置于重要位置。公司创始人罗伯特·博世的企业价值观就是无论企业位于何处,只有根植于社会并致力于为社会创造超越纯粹商业利益的价值,才能实现长久的成功。
截至2018年12月底,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已运作了近150个慈善公益项目,其中32个属于2018年运作的新项目,所有项目覆盖全国28个省市。2018年捐赠超过1920万元,七年累计捐赠超过1.15亿元。
为了响应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博世资助中西部偏远贫困地区或城市中的贫困人群,以及资助社会组织开展城乡社区可持续发展,通过授人以渔提升造血能力来发展城乡经济。同时还有救灾扶贫。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时任博世董事会成员孔陆德亲赴四川,向灾区呈交博世集团1100万元的善款,用于在黑水和彭州重建被地震摧毁的两所学校。孔陆德博士表示,“我们不想被看作中国的客人。我们希望被看作是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朋友。”
这110年,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纵观中国汽车工业史,不难发现博世是重要一环。从销售商品到实现本土生产,从“德国制造”到“中国制造”,博世与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如今,中国汽车工业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相信博世也会发挥其出色的创新能力与制造能力,协同中国的汽车人书写新篇章,一起创造属于中国汽车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