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连日来,我市各区、街道、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七一”主题活动,广泛传递党的关怀和温暖,引导激励广大党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汲取力量砥砺前行,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凝聚群众、动员群众,全心全意办实事、惠民生,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再唱山歌给党听,我把歌儿献给你……”6月27日晚,高淳区固城街道老影剧院广场热闹非凡,“永远跟党走 共筑中国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文艺汇演在此举行,数百名群众津津有味地观看文艺汇演。
固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演出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不仅丰富辖区党员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凝聚团结奋进力量,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党爱国情怀,今后还将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文艺活动,积极引领辖区党员群众奋进新征程,为谱写“强富美高”新固城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舞台上,饱含温度与情感的话语,娓娓道来一个个红色故事。6月28日,“忆先烈 强党性 红色经典照耀新征程”秦淮区机关青年干部红色故事演讲比赛预选赛在区委党校举办,43名青年干部动情讲述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春风化雨、入脑入心。
在讲稿的创作、打磨阶段,选手们不仅查阅海量材料,更把自己融入故事中进行“深挖”,沿着红色资源先进典型的足迹,亲闻、亲历、亲为、亲感,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不少选手为此深深动容:“我们不光在讲故事,同时也在受时代精神的感染和鼓舞。”在接下来的决赛阶段,秦淮区机关青年干部将巧借视频、图片和引人入胜的旋律,让红色故事更加真实、丰富、饱满,以先进典型的价值导向,激励大家汲取力量,砥砺奋进前行。
6月30日晚,在雨花台区板桥市民广场,一场以“歌咏颂党情”为主题的迎“七一”红色歌曲专场街头音乐汇激情开唱。架子鼓、电子琴、吉他、贝斯轮番上阵,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吸引过往许多市民目光。
此次演出是雨花台区文旅局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打造“遇见”街头音乐汇品牌的特别专场活动。
连日来,位于溧水区的红色李巷日均接待量近千人,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来此参观学习。“霓虹闪烁,万家灯火,溧电铁军,守护光明……”昨天下午,国网南京市溧水区供电公司党委在红色李巷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主题党日活动,青年党员们现场诵读自创诗歌,激发党员内生动力。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使命追求。7月1日下午,在王荷波同志奋斗过的江北新区顶山街道金汤街社区内,一场特别的理论宣讲会正在上演。顶山街道红色文化传承人、“百姓名嘴”王绍礼从本地居民耳熟能详的王荷波同志事迹出发,以专业理论与历史故事两个角度,深入浅出阐释了党纪学习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活动现场还邀请了“90后”青年党员代表们以年轻一代的视角,结合实际生活分享个人感悟,讲述红色精神对他们的精神鼓舞。
今年,栖霞区龙潭街道开展的“迎七一”系列活动形式新颖。6月28日,长江南京龙潭段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党员知识竞赛在南京明州码头有限公司举行,6家共建单位党组织参加比赛。
“龙潭街道立足自身沿江临港的特点,联合驻地单位、企业党组织成立‘港城之心’区域化党建工作联盟,整合龙潭港区内外党建资源,搭建‘1+3+N’港区党建体系,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凝聚党员合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群众。”龙潭街道组织人事办主任张艳说,街道以党建链、产业链、服务链“三链融合”为主线,实施“六心计划”,加强组织共建、产业共新、党员共管、活动共办等方面工作,积极构建共建、共创、共享、共赢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格局。
初心如磐,薪火相传。我市不少社区则通过探访红色足迹、重温初心使命等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广大党员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老山脚下,灰瓦黄墙的三浦战役纪念馆尽显庄严,“七一”前夕,玄武区玄武湖街道板仓社区组织40余名党员前来观看展览,重温历史。在一幕幕图片、文字、视频和战时物品前,党员们深入了解“三浦战役”发生的背景、过程及重要意义,穿越时空感受红色岁月中的激烈战况,感悟伟大建党精神,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鲜明的政治品格。党员们纷纷表示,在历史长河中感悟精神,更激发了他们继续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的决心。随后,全体党员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6月27日晚,“党建引领‘智’理,共绘幸福画卷”新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亭·留”铺子正式启用,邻里节热闹开场。现场,“能聚新亭”小程序2.0改版上线,拓延“新亭+”功能,有效嫁接“家成员”红色资源,搭建网格员沟通桥梁,收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最新资讯和便民服务,让周边“幸福”一键触达。
同样摆起“市集”的,还有六合区雄州街道灵岩社区,20余位党员志愿者齐上阵,为居民提供义诊、义剪、缝补等一系列便民服务,邀请居民体验漆扇制作技艺……灵岩社区党总支书记周林介绍,近年来,社区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持续夯实党建基础工作的同时,联动辖区内银行、学校、企业等开展联建工作,与灵岩小学联动,协同打造社区党建品牌“灵动驿站”,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校外辅导站,形成“家校社”联动共育机制,为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