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暴雨,局地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山洪,泥石流,塌方,一处接一处;河水暴涨,水位上升,一座又一座山塘水库超汛限水位……
6月9日08时至18日20时,我市遭遇了“历史之最”的集中降水,连续10天持续暴雨大暴雨,全市平均雨量498.2毫米,同期全省第二,持续时间之长、降雨量之大,均创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面对大汛“大考”,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一个目标、三个不怕、四个宁可”理念,把“深入一线、现场部署”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要求,“快速行动、精准防御”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准则,“隐患排查、清单管控”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任务,“力量聚合、资源集聚”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标准,“顶格储备、科学储备”作为防汛工作的第一支撑,全力打好防汛的有准备之仗和战略主动仗,夺取了“灾情可控、汛情平稳、人员零伤亡”的阶段性胜利。
立足“早、严、准”
打好防汛备汛“主动仗”
近段时间,市防汛防台抗旱指挥部都是灯火通明,电脑、手机里不时传出“叮叮叮”的消息提醒音,一道道防汛调度指令从这里发出。“6月7日开始,我们就启动联合会商机制,及时分析水情雨情,做好应急抢险应对准备。”市防指相关负责人说。
Ⅳ级响应、Ⅲ级响应、Ⅱ级响应;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随着应急响应和预警等级的一次次提升,6月11日起,我市全面进入防汛临战状态。
根据丽水市统一部署,丽水驻点市领导带队督导、坐镇龙泉,严格落实“四级联动”机制,高效运行“1833”联合指挥体系,形成各方面高效协同、精准配合、上下一体的防汛备汛态势。
市委书记王忠宝,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国锋及时研究部署,从坐镇防指会商调度,到带头下沉一线督导指导,全市副处以上领导迅速行动,分赴联系乡镇蹲点指挥,层层传导提级应对、提级指挥、提级行动压力,全市949名基层防汛责任人驻扎一线,汇集成了共克时艰、战胜灾害的有力保障。
在这期间,市防指先后召开27次防汛会商研判会、紧急调度会,根据防汛和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等级变化,第一时间落实“五停”等相关措施。应急、气象、水利、资规、建设、交通等重点部门的人员联合办公,每日会商、每日研判、每日上报,全力以赴打赢雨情、汛情、险情、灾情防御战。
预警“精准到点”是减轻损失的关键。早一分钟预警,多一分安全。自6月11日起,我市通过报、网、端、微、屏,共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42条、预警短信24万条、各类安全提示信息45万余条,市防指发出防汛工作提示函7期、专项交办单4份,在快速预警中赢得了应对主动。
组织“清单闭环”是高效执行的关键。按照市委“汛期不过、检查不停、整改不止”要求,市防指牵头交通、水利、资规等重点行业部门,动态摸排七大领域风险隐患点位,形成“隐患、措施、责任”三张清单,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此次汛期,累计动态巡查6442次,及时转移人员2062人,未雨绸缪扛住了风雨考验。
物资“储在平时”是保障有力的关键。越是关键时刻,物资保障和应急救援力量尤显重要。我市在汛前就储备各类应急物资635种、69.48万件,市乡村三级225个避灾安置场所准备就绪,消防救援、专业救援、社会救援等各类力量迅速集结、严阵以待。抢时间、早准备、细排查,成为市乡村三级干部的共同行动。
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高效指挥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在疾风暴雨中、艰难险阻前,我们看到了惊心动魄的勇气,看到了坚韧不拔的意志,看到了干群一心、上下齐心的龙泉力量。
坚持“生命至上”
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防汛抗险,就是与时间赛跑,跟洪水抢地盘。
“村里住着500多人,这次抢险真的让我们既后怕又感动!”提起6月17日的紧急排险,剑池街道石武村的村民们仍然心有余悸。
当日下午17时左右,连续降雨导致瓯江水位持续攀升,造成龙泉城东执中大桥钢栈桥处发生堵塞,上游武潭村存在洪水倒灌风险,而周边是医院和村庄,形势非常紧急!
收到险情信息后,丽水督导组和龙泉市领导立即赶赴现场,一线指挥、一线研判、一线办公,集结防汛抢险队、应急、水利、建设、交通、供电、龙渊街道、剑池街道等各方力量火速奔赴现场,一边紧急组织群众转移,一边采取有效防洪减灾措施,最终在当晚20时洪峰到来前排除险情,成功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对受洪水威胁群众做到应撤尽撤、应转尽转,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人。一场场紧急危机,在全市党员干部“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中,及时消除了。
“幸亏乡里村里这些干部啊,刚开始我们还觉得没事,没想到房子后面真的塌了。”6月19日,岩樟乡郑庄村金坑自然村村民吴陈水向给在杭州的女儿报平安。
6月18日上午8时35分,郑庄村应急管理员收到“金坑自然村近3小时内有短时强降雨、存在较大的地质灾害和山洪灾害风险隐患”预警信息后,立即向上汇报,乡村两级党员干部组成应急救援小队,火速前往转移群众。
金坑自然村民房大多沿山而建,常住的11户19人中,70岁以上老人占了大头。刚开始,村民都不相信有什么危险,不愿意转移。在党员干部们苦口婆心地劝说下,在9时35分左右,终于将全部人员集中转移到就近避灾安置点。
约11时左右,果然发生灾情,陆续有村民的屋后发生山体滑坡,通村道路多处出现了塌方,山上的竹子和大树在强风的侵袭下,纷纷连根拔起,倒在路面上……
“开饭喽!”6月17日17时许,在龙南乡村级避灾安置点之一的建兴村孝德堂民宿,村民们从电视机前移步到饭桌上,一桌子饭菜有荤有素,大家吃得津津有味。
龙南乡地处高山远山,居住在村里的以老年人群体为主。为了让转移群众住得舒心,龙南乡开放了19个村级避灾安置点,不仅在吃住安排上十分贴心,还安排医生给老人们量血压、网格员陪谈心交流。
干部的细致服务,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纷纷放下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愉快地等待平安度汛。
“这次福大命大,全靠龙泉党委政府好,干部好。”这几天,居住在西街街道凤凰社区凤凰路的张阿姨成功避险后,逢人就在念叨龙泉干部的好。
“2022年‘6.20’受灾场景,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但每到下雨天气, 家里都有干部关心的身影,让我很有安全感。”石达石街道垟畈村村民吴樟清也感动地说。
宁可十防九空,不可万一失防。防汛一线,广大基层干部时刻牢记使命,关键时候果断撤离转移危险地带群众,把党旗插在了防汛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危难关头豁得出来
“花桥村一处厂房被淹,11名工人受困,水位持续上涨,需要马上撤离人员。”6月17日,上垟镇镇、村干部在巡查过程中发现花桥村一处厂房被淹,工人被困工厂。
收到消息后,上垟镇相关负责人立即带队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此时,因水位持续上涨,被困群众情绪激动,他一边安抚大家不要害怕,一边现场调度,指挥镇村党员干部抓紧清理积水、移除挡道堆放的木料,用最快的时间清理出了转移通道,成功将被困人员转移到安全处。
顶风战雨,一幕幕暖心画面在剑川大地随处可见——
6月12日,小梅镇大窑村山洪暴发,泥石流将两侧河道及排水沟堵塞,致使洪水从道路流下,危及两侧民房,28户农民房屋不同程度进水。面对突发险情,大窑村党支部书记王仲长第一时间上报后,立即着手组织村党员干部转移人员、抢险自救。
小梅镇快速集结各村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民兵、乡贤等100余人,疾驰前往救援。骆庄村民兵连长兰美良不顾个人安危,在湍急的洪水中长时间支撑木板,阻拦洪水进入民房,为身后的受灾群众争取转移时间;梅三村村委会副主任周绍军,徒手搬运石头到村民家门口阻拦洪水,一趟又一趟不知疲倦……大伙以守望互助的团结精神,保障了大窑村民的安全。
“我以为要在椅子上蹲一夜了,没想到半夜了,你们还会来。”6月14日22时—15日1时,强降雨夜袭龙南乡,建兴村一独居老人家中大量进水,救援干部的到来,让老人顿时安心下来。
“我们当时真是糊涂了,还好听了你们的劝告,如果继续待在那里,可能就被困住了。”听说连续两天自己居住的废弃矿区附近又发生多次塌方,负责在这里看守的老两口后怕地拍了拍心口。
保水保电保畅通,我市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部门的党员干部职工,也不畏艰险地奔波在崇山峻岭间和山洪、塌方、泥石流抢险点,用共产党人的忠诚和担当,守护着万家灯火、万家平安。
“终于通车了!太感谢你们了。”6月18日傍晚19时许,经过近9个小时的奋力抢修,道太乡村沈线际头村段70K+400点位处终于通车,一直在焦急等待着的过往群众欢呼雀跃。
“人多力量大,我们也一起清理。”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竹垟畲族乡际上村村民加入抢险队伍中,众人齐心协力下,路障被一一清理干净,道路重新畅通无阻。
雨止水退,我市进入灾后恢复期。连日来,农业、保险等部门的党员干部职工,第一时间下沉一线,做好农业产业灾情统计、保险理赔和灾后生产自救指导等工作。同时,尽快恢复灾区生产生活,相关部门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在这次灾情中,全市道路塌方680余处,其中国省道中断6处、县道中断30余处,截至22日,已恢复566处;河堤损毁235处,房屋受损或进水108处,农田及基础设施损毁1000余处,农作物受灾2.649万亩,水产养殖受灾面积777亩。
风雨之夜,是党员干部喊破嗓子,挨家挨户帮助群众转移;险情来临,又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查隐患、固险堤,保卫家园;积水退去,还是党员干部挥汗如雨,清除积水淤泥,抢修基础设施,帮助群众灾后生产自救……
天灾无情人有情。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无私无畏、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让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也获得了百姓的拥护和信任。
风雨过后,剑川大地,党旗更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