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感谢王主任了,没有你们的精心治疗,我不可能恢复得这么快、这么好。”近日,记者在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下称“天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的NICU病区,见到了正好当天要出院回家的患者邢先生。尽管盆骨还在复位固定中,无法动弹,但是他的眼神和言语间都透露出对医护人员的感谢和感激。
高处坠落 命悬一线
3月中旬,邢先生在维修自家屋顶时,不慎发生高坠,伤势严重,陷入昏迷。脑挫伤、心包破裂、肺挫裂伤,以及全身多处骨折,邢先生经历多次大手术,修补了破裂的脏器,但依旧没有苏醒。无计可施的家人在医生的建议下,将邢先生转入天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
“患者转进来时已经昏迷了两周多,靠插管维持呼吸,我们立即检查了他的身体情况。”天佑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主任王文华接手了邢先生的治疗。
“送进来的时候我们很害怕,不知道他能不能醒。”邢先生的爱人告诉记者,邢先生昏迷的那段时间,她足足瘦了十多斤,每天都在焦虑和恐惧。“王主任跟我们说明他的情况,以及后续治疗可能会出现的风险。尽管明知不容乐观,但是他说他会尽力让老邢回归家庭。”邢先生的爱人一直记得王文华那时坚定的语气。
让一个昏迷两周多、全身重伤的人苏醒,已经是件难事,而让其能回归家庭更是难上加难。但王文华有作为医者的坚持——“让患者活着,更要活得好!”
“重症医学科的大门是一扇‘生死门’,大门外是不愿放弃生的希望的家属,大门里是医护人员与死神对决的战场。这扇门距离生死仅有一步之遥,而我们,会用全力把它变成‘希望之门’。”王主任对重症医学有着深切体会和理解。
“陪跑”闯关 唤醒患者
王文华带领团队讨论了邢先生的病情,并制定了阶段性治疗方案。“他的第一道关是肿胀和感染,我们发现患者全身肿胀有些不寻常,感染情况也没有好转。”王文华告诉记者,针对浮肿和感染两个症结问题,团队调整了用药方案,并有效改善了浮肿的情况。“全身肿胀的状态下,我们看到皮肤肿的表现,实则内脏器官也是肿大的,因此导致药物的效力降低,在改善浮肿后,药效作用下,患者的炎症也逐渐好转。”王文华说,进入良性循环之后,邢先生的肺水肿、脑水肿都慢慢消退,人也逐渐恢复意识。当看到邢先生对外界声音有反应的那一刻,家属们喜极而泣,王文华也欣慰地笑了笑,随即又进入“战斗”状态。
邢先生治疗的第二道关是拔管。消肿消炎后的邢先生人逐渐清醒了,但嘴里插着气管,亲人又不能随时陪伴身边,心情难免烦躁不安。“患者从带机到脱机的过程是很艰难的,需要患者的决心与医护人员的耐心同步进行。”王文华告诉记者,每天早上查房,他总会鼓励邢先生,安抚他急切的心情。从一开始脱机一个小时,到后面逐步增加时长,邢先生全力配合医护人员,经过持续的脱机训练,终于实现了自主呼吸,精神状态也一天天好转。每次看到王文华来查房,他总是艰难地抬起手,“招呼”这个“战友”。
仁心仁术 焕新生命
天佑医院是以脑科为特色的综合性医院,神经内科和危重症医学科作为医院的重点学科,得到医院从人才、设备和用房等全方位支持。王文华已经在这片“热土”上耕耘了五年多,25张NICU病床是他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
“医院对这个学科非常重视,为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王文华坦言,从筹建到形成规模和优势,再到深得患者和家属信任,他和团队对这里也充满了感情。神经重症NICU病区重点收治神经内外科重症患者,包括神经内、外科术后有呼吸衰竭、肾衰等情况,普通病房无法收治的患者,以及神经外科术后需要重症监护的患者。“我们是高效治疗后的‘护航’团队,要让患者活着,也要让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生活。”王文华说。
要回归正常生活,除了精准治疗,更需要专业康复团队的协同。为此,王文华提出了神经重症患者床旁康复的理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需要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
九十多岁的严阿婆因严重的肺炎导致呼吸衰竭,入院时只能依靠呼吸机维系生命。经过王文华和团队的全力救治,终于战胜了感染,拔管成功。但是长时间卧床,让老人丧失了自主行动能力。“我们与康复医学科联合,利用中医适宜技术,为老人进行了肢体康复。”王文华介绍,通过针灸帮助关节活血化瘀,通过推拿来协助关节运动,最终改善了老人的肢体障碍。“从躺着进来到走着出院,老人说不敢相信,家属则是谢了又谢。”但王文华说,这都是医生应该做的。
跟随王文华的脚步,走过敞亮的NICU病房,医护人员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连接着患者的仪器正在有节奏的闪亮……这一刻,我们敬畏生命,更敬畏这些为生命而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