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万众瞩目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终于揭晓。距离市中心75公里、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的临港,加入上海自贸试验区大家庭。
这片海边新城因何“入选”?新片区的亮相,又将为上海自贸试验区和浦东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临港既有物理空间又有改革空间
新片区花落临港。这个消息,其实并不出人意料。
临港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北临浦东国际机场,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同时具备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的特质,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涉及的重要区域。
临港的加入,与它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临港的加入,其实正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此外,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富竞争力的制度创新,同时在产业上要有突破,而临港作为上海高端制造业的代名词,是上海该产业集聚度最高、产业链最齐全的区域。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目前,临港地区已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包括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以及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无论是高端制造业还是高科技产业,都是我们国家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这些产业要实现升级,就需要探索路径,先行先试。这就是临港加入自贸区大家庭的第二个理由。”陈波说。
在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张湧看来,临港的“入选”在于其既有物理空间,又有改革空间。
此前,上海自贸试验区面积为120.72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个区域。而临港规划面积达到343平方公里,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智慧生态区(综合区)以及海洋科创城等功能区组成,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临港的加入,不仅让上海自贸区的面积大增,也让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需要的空间问题得到解决。
“去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第一个得实惠的就是特斯拉,特斯拉就落户在临港,其后项目推进非常迅速,体现了我们上海营商环境的最高水平。所以我认为,临港新片区将会给上海自贸区注入新动力。”张湧说。
形成发展新动能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聚焦产业,将是增设新片区不同于上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之处。
“过去,上海自贸区在金融、贸易等领域已有了比较多的探索,下一步,在集成电路产业、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方面,如何通过自贸区的改革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这是一个新的命题。”张湧说。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新片区在主导功能上与现有片区存在差别化特征,将围绕产业链实施制度型开放集成,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而带动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对于承载重任的临港而言,加入自贸区大家庭将是一个崭新的发展机遇。而对于浦东而言,新片区的亮相也意义重大。
明年,浦东将步入而立之年。就在去年GDP破万亿元大关后,浦东又迎来新目标,浦东将被赋予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七年后,浦东新区经济总量要突破2万亿元。“这不仅是一个数量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结构、质量、效益都会发生质的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怎样形成创新驱动,怎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而能够让企业和群众得到更多实惠,有共享感和获得感,新片区将是一个最佳实践区域。”张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