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紧迫的产业升级压力和突出的工业用地矛盾,让整个制造业相继发出提高“亩产”的声音。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越城如何打破发展“枷锁”,在“一亩地”上种出“黄金苗”,推动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集中?
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为9.6万元/亩,列全市第二、全省第35位,同比上升23位;同比增速为39.1%,列全市第一、全省第四位,同比上升64位;规上亩均增加值44.2万元,全省38位,增速33.1%,全市第二,全省第六,同比上升42位,排名创历史新高。这一喜人成绩印证了“亩均论英雄”的改革之路成效显著。
近年来,越城区相继出台《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实施办法》和《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全区工业企业分成ABCD四个档次,在用地、用能、用水、用电、排污、金融等方面实施差别化政策。有了这一指挥棒,企业发展更有冲劲和动力。
“之前引进了智能机器人设备,年产能直接从440台套增长到600台套,亩均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公司已连续6年被评为A类企业,得到70万元的奖励。”浙江华剑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A类企业是越城区就亩产指标对工业企业进行分类的最高级别,政府会给予相应奖励。公司又可以将这笔奖励资金用于厂房改造升级和智能化设施设备跟新,相当于一个良性循环。
政策持续加力,企业自身努力,双剑合璧之下,华剑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它所开发的SX-100F数控非打结弹簧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被认定为浙江省首台(套)产品,SX-120d数控袋装卷簧机被认定为浙江制造精品。
在提升亩均效益的道路上,产业园的热度持续升高。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精打细算效益账,是每一家园区正在思考的难题。
占地202亩的越城医疗器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聚集了76家医疗领域的科技前沿企业,是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生产销售、创业孵化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作为未来的高端医疗器械和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集聚区,一家企业想要进驻这里并不容易,它必须具备“含金量”。“去年,我们引进了一家专门从事生物医疗仪器、科学实验仪器设计研发、生产的公司,他们的项目研发成功后,将有望打破高端生物医疗科学仪器依赖于国外进口的现状,实现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越城医疗器械综合体运营单位负责人丁芳伟认为,不能以“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老思维进行招商引资,而是要突出“高大上”,瞄准“高精尖”,吸引和落户高质量发展项目,这样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打”出满满的“粮食”。
截至目前,综合体累计引进或培育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家,培育规模以上或限额以上企业7家,国家高企技术企业7家,省创新型中小企业2家,累计至2023年总产值突破22亿元,是名副其实的“亩均领跑者”。
当前,越城区瞄准发展大方向,以集成电路、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低空经济和算力产业为重点,以黄酒、纺织服装等传统经典产业传承振兴为方向,以“数字变革”为牵引,系统重塑越城产业布局。同步出台的内生项目若干政策,也让越来越多企业聚焦“二次开发”、“工业上楼”,扩大项目投资生产,提升提升土地容积率。据统计,全区1-5月的内生项目投资达到31.0亿元,占全区工业项目投资的94.8%。现在有14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53.8%。
把最好的资源用在最优的企业上,加速优质企业引育,助推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这也诠释了“亩均论英雄”的真谛所在。“‘亩均’原本是农业领域术语,用在工业制造领域,就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通过正向激励和反向促进,引导企业走科学发展之路。”区经信局副局长吴梦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