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阶段性成果展示暨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十周年活动现场,主视觉上一枚闪亮的心形石器受到人们关注。
在现场发布的《穿越磨刀山》纪录片中,通过数字技术复原的数字人手拿此块打制的心形石器,敲开了文明大门,让人类脱颖而出,走向现代文明。
这块石头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何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
“红土之心”竟是出土文物
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记者观摩到了从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手镐、手斧和砍砸器等典型打制石器,特别是那件备受瞩目的石器——红土之心。
纪录片出品方云浮市委宣传部介绍,这枚石头原型正是云浮市郁南磨刀山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文物,石器所在土壤为数十万年历史的网纹红土,因其形酷似心形,故得昵称——红土之心。
2013年,考古人员调查发现磨刀山遗址,2014年考古发掘出土了300余件手镐、手斧、砍砸器等典型打制石器,专家根据石器所在的地貌部位、地层堆积以及区域文化对比研究,推断这些石器距今有60万-80万年历史。
这一爆炸性成果,将广东人类历史的起点由13万年前左右推至距今60万-80万年前,这也意味着60万-80万年前,远古先民就已经开始在岭南繁衍生息。
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的文明空白。2015年,磨刀山遗址获选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9年,磨刀山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磨刀山遗址及其源流的南江文化,既成就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的广东”,又成就了云浮作为“岭南祖地”的精神图腾、文化根脉。从这意义上说,磨刀山遗址不仅是云浮的磨刀山,广东的磨刀山,更是中国的磨刀山,世界的磨刀山。
古人类的石器就是现在的高科技
被远古人类遗弃的石器经历了怎样的岁月沉积才“穿越”来到现代?人类如何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不断迈向现代文明?带着问题,记者走进磨刀山遗址实地探访。
“在郁南磨刀山出土的石器中,还有很多类似‘红土之心’的石器,种类有砸器、手镐、刮削器等。”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人员把出土的典型打制石器搬到现场展示,再现古人类“磨刀打渔”的场景。
据介绍,砍砸器用来砍伐树枝,也可以屠宰动物;手镐在岭南有代表性,岭南气候比较炎热潮湿,可用于挖掘埋于地下的野生果实;刮削器用于屠宰肢解动物;还有没加工过的鹅卵石可用于简单的研磨。这些石器最开始的形状是不规则的南江鹅卵石,距今60万-80万年的古人类由于有了工具思维,通过简单的设计和打造,将石器打造成具有一定形状的器材用于不同用途。
“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改写了广东最早的历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锁强表示,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而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中华南地区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国考古的一大进展。
刘锁强表示,磨刀山遗址的发掘还具有国际性意义。“我们发现从磨刀山出土的石器具有岭南、东南亚大范围的共同文化特征,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东亚南部、华南地区跟东南亚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现象,这为我们研究东亚、东南亚早期人类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据悉,“早期岭南探源工程”于2022年正式提出,2023年推出科学研究计划,以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考古遗址为研究重点,实施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等三个重大课题,以实证“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
从“工具思维”看广东先民“生存密码”
掌握工具使用的“独门绝技”,敢于自我生活挑战,恰恰是远古人能进化成人类,从而在演化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为引发公众关注“我从哪里来”这一命题,《穿越磨刀山》纪录片遵循“大考古”思路,以工具思维为底层逻辑,委托数字人专家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最早的广东先民“磨刀山人”形象进行复原,片中广东“靓仔”手拿的石器根据郁南磨刀山遗址出土的“红土之心”建模设计,用接地气的形式详细阐释了人类利用工具改变环境、适应自然的过程,在自我挑战、自我完善中实现生存突破。“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来推动考古成果创新性展现,和当下先进科技人工智能的有效融合,首次揭开最早广东人的面貌。”云浮市委宣传部高娜介绍。
据了解,云浮从2021年启动策划“最早的广东”磨刀山遗址IP传播项目,2022年完成“磨刀山人”数字复原和纪录片拍摄,2023年完成数字人内测,2024年纪录片《穿越磨刀山》正式上线、“磨刀山人”正式亮相。纪录片从2021年开始策划,由电视节目《国家宝藏》1-4季编剧团队操刀制作,制作过程中大量使用AIGC,是一次跨学科考古文化挖掘文化数字化赋能的全新实践。(云浮融媒记者 朱雅渝)
出品方还介绍,《穿越磨刀山》纪录片定位年轻网民,从插画、配音、节奏都更年轻态、网络化,选择调性比较切近的B站首发,希望让更多Z世代、年轻人了解磨刀山遗址,关注“我从哪里来”这个命题。
“从前期内测和已经发布的内容看,广东人对这个先民形象比较认同,这也是一次很好的‘公众考古’。”云浮市磨刀山专班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