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长宁“非遗之家”正式揭牌。今后,这个公益性的开放式共享空间,将为区内各非遗保护和传承主体提供交流、展示、学习和传播非遗文化的平台,推动长宁各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以后我们长宁非遗人,就有自己的非遗‘娘家’啦!”走进这处空间,叶雕、蛋雕、撕纸、海派绣球等非遗作品,高低错落地摆放在博古架上,颇具美感,一旁还有供非遗传承人交流心得、潜心创作的沙龙区域。“我一直想和区里的其他非遗传承人联合创作,让不同的非遗项目相互融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相信这个愿望在非遗之家就能实现。”上海长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派绣球传承人杨宁开心地说。
记者了解到,“非遗之家”由长宁非遗保护中心南三楼原阅览室改造而成,面向长宁区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开放。希望通过有限的空间,鼓励引进全国乃至国际间优质的非遗交流活动,共同推动非遗文化在长宁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之家”揭牌仪式之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为长宁区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进行非遗普法培训。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起草人,蔡丰明向大家详细解读了非遗相关法律法规,并强调了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等。
除了普法教育,长宁区也将关注点聚焦于非遗人才储备力量的培养。当天,中心邀请了几位正在筹备申报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来到非遗保护中心探讨交流。从广陵派古琴赏析会,到博古画赏析,再到海派陶瓷绘画体验,还有在今年刚刚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的天山中医医院中医讲座……传承人们通过长宁非遗中心的展示平台,投入到推动非遗保护、传承的公益事业中。
此外,在长宁非遗保护中心群乐剧场,非遗中心结合本单位品牌“我是戏迷——长宁品剧节”,在遗产日当天与非遗传统戏曲电影展影活动遥相呼应,分别在非遗中心群乐剧场和四个社区分馆进行戏曲电影拍摄花絮纪录片的放映活动。两部戏曲电影拍摄花絮纪录片《为了遥远的清晰——沪剧电影拍摄纪实》和《追芳魂——3D全景声京剧电影拍摄纪实》,让现场的戏迷和影迷朋友们从幕后视角了解到了戏曲工作者创作的历程、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无限魅力。除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会场,全区各文化分馆也将在文化遗产季同步开展近50场形式多样的讲、演、示、教活动。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和多渠道平台发挥非遗群体强大的传承能力,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融合,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浓厚氛围,促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和“家门口的好去处”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
据悉,2024年是长宁区文旅系统“制度建设年”和“能力提升年”。目前,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正在进一步完善《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认定保护管理办法》和《上海市长宁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情况评估管理办法》,同时积极推进文化总分馆建设,制定《长宁区非遗在社区指导和考核办法》,夯实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体系,推动长宁区的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让非遗文化得以更广泛的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