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这块陶泥看成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塑形?”“你对眼前烧制的作品满意吗?再给你一次机会,是推翻重做,还是坚持不变?”……日前,由江桥镇社区学校主办的陶艺与心理疗愈相结合的特色公益课程在北虹桥美术馆举行,参加群体以家长为主,以期在陶瓷创作中探索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是融通美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探索。
活动上,大家将陶土搓成条状,经过层层盘绕、堆叠,采用泥条盘筑的形式塑造出形态各异的陶艺作品。
活动主讲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吴双介绍,泥条盘筑是陶艺制作中一项古老而经典的技术,很适合初学者上手,这个过程需要绝对的耐心和专注,用心感受泥土的温度和质感。“每个人的陶艺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是他们内心的一种自我投射。”吴双说。
蒋女士是一名全职妈妈,孩子目前读初一,她困惑于亲子关系的处理,在控制和放手之间犹豫不决。这次她计划用陶泥做一个盘子,“听完老师的课,豁然开朗,我想梳理下自己的思绪,把从前的焦虑急躁和无所适从的不安倒出来,然后把和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装进去。”
在老师的指导下,二胎妈妈束女士运用泥条盘筑的技艺,完成了笔筒和装饰龙。“感觉陶土跟孩子很像,你完全放任不管,它很快就塌下来‘躺平’了,如果稍加力度,顺势引导,它就会成为有模有样的艺术品。”束女士说。
市民李先生是本场活动唯一的男性,他将陶泥捏成镇尺的形状,配上几只憨态可掬的鸭子,十分可爱,“每次创作我都带着一颗童心,会收获不一样的满足感和放松感,与女儿相处也一样,所以我们的关系特别好。”
“透过作品,能看出每个人的性格,有的人每个细节都想尽善尽美,说明他有棱有角有想法;有的人作品元素很多,可能他不清楚要做什么,看别人做也跟着做,如同跟风鸡娃。”吴双表示,陶艺讲究“无为”和“无不为”,作品留白更添想象空间,与孩子相处,也要学会适度放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家长要学会静待花开。
“我们想提供一个阵地,通过与心理学专家团队的跨界合作,打造艺术疗愈的新场景。”北虹桥美术馆主理人代旺林说。
据悉,陶艺疗愈是“乐学江桥”行走课堂的公益课程之一,总计12课时,全程免费。通过拉坯、捏塑、绘瓷、陶瓷鉴赏、心理讲座等形式,让学员多维度感受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未来,依托镇域内文化场馆,江桥镇将继续探索非遗美育和心灵疗愈相结合的创新途径,组织多地域、多场景、多受众的团体辅导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美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