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宝藏,孩子们能开心成长,是我们最乐见,也最深沉的期盼。近年来,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逐步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题。我区也不例外。
近日,区政协以“请你来协商”形式,专门就“推进实施中小学生健康工程”议题,邀请区政协委员、医生、学生家长、社区工作者代表与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共商良策、凝聚共识,助力祖国花朵茁壮成长。
运动“治愈”孩子
中小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没有身体这个“1”,其他的再好都是“0”。当前,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的重大隐患。有研究表明,学生的户外活动每增加1个小时,近视率会下降10%。
“体育锻炼不但能增强身体素质,降低学生近视发生率,还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建议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开齐上足体育课程,让孩子们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从小拥有强健的体魄。”顾虹燕委员率先发声,从体育运动方面给孩子们提供一剂“良药”。
“心情不好时,让孩子们去跑步吧。”运动对心理健康的正向促进作用,得到了政协委员的普遍认同。用制度严格保障体育课“专课专用”等相关建议细节,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非学科类培训可以让青少年在掌握多元化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生活、感受幸福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十分重要。”朱超娃委员就非学科类培训缓解压力亮出自己的观点。
育人更要育心
据悉,2024年5月是教育部确定的首个“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阳光心育”也成了本次协商会上与会人员频频提到的热点。
“每当孩子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言论总集中在孩子性格弱、青春期叛逆等心理和生理原因。但心理疾病,只是个人问题吗?”除了给孩子开出心理疾病“良药”,与会人员不回避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层社会原因,直击“病灶”。
常亮委员通过分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相关数据和现象,毫不讳言:“当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知存在误区,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只是个人弱点或性格缺陷,忽视了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方面的不足。”
科技应该为守护学生身心健康、赋能校园智慧化建设出力。张叶委员建议通过科技手段升级心理测评、开展常态化监测,提前介入。“希望孩子们不输在分数上,更不要输在心理健康上。”
“其实,学业压力大、网络负面影响、家庭教育欠缺等因素和孩子心理、生理因素交织,才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走’向低龄化。”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心理医生杨红英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案例进行了剖析,并建议将“改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引导”放到和“加强个人性格磨炼”一样重要的位置。
那家庭、学校、社会能做什么?“建立健全经常性心理服务疏导和预警干预机制,全方位提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强化家校合作。”“提升家长素养,加强学习家庭法规、重塑家庭教育观等,并将社区家长学校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王青玲等多位政协委员“接力”发言,就有效解决“家、校、社”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中缺位问题建言献策。
亲子共同成长
说到将社区家长学校列入民生实事工程,静远社区家长代表吴树萍当场分享了因沟通不畅让孩子心理“受伤”的育儿经历。“孩子们心理出现问题,许多时候是因为父母不理解。”不过,吴树萍和孩子的沟通隔阂已经在社区家长学校解决。
“社区家长学校会请来心理老师,免费上智慧父母课堂,带我们反思教育方式,也给了很多育儿启发。”多位政协委员用数据、群众反馈等,说明社区家长学校在促进夫妻和亲子关系上的有效作用。
“社区家长学校可帮助提升家庭心理健康的自我教育能力,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政府和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社区家长学校的支持,促进家长孩子共成长。”区政协副主席严红霞的建议,得到了教育、民政、社会工作、妇联等部门认真坦诚的回应。
除了交流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计划,副区长胡碧华还全方位梳理了2024年的青少年健康工程:将重点人群健康列入区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进一步健全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释放出加强青少年健康建设的积极信号。
“守护好中小学生的健康,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答题’。要统筹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优质均衡的中小学教育服务体系,提出更多解决身心健康问题的镇海解法,让家庭、学校与社会密切协同,推动建设互信互助的育人共同体,让每一位中小学生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区政协主席戴凌云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大家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