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绿色生态标杆区、综合交通枢纽区——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为无锡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擘画了精准的“线路图”。
长三角一体化浪潮滚滚向前,能否抢抓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机遇,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在新一轮发展中大有作为的胜负手。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无锡,既有“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的区位优势,又有全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发展态势,完全可以在长三角一体化竞合中勇立潮头。
会场内外,“长三角一体化”成为与会人员热议的话题。将“不可多得”的优越性,加快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力,无锡正酝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精彩“开篇”。
产业—科创联动,构筑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实施四年之际,无锡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核心区和技术创新先导区有了更足的底气。
“市委全会部署精准,加快培育三组产业集群,构筑特色鲜明、自主可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强劲增长极,将让无锡的产业强市水平跃升至一个新层级。”市工信局局长陈文斌分析,纵观长三角产业格局,无锡在物联网、集成电路、“两机”产业等领域都拥有极大优势。如何充分发挥优势,打造先进制造核心区?他建议建立重点产业集群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卡脖子”领域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加强“定链招商”,补齐补强产业集群链条上的短板,同时通过全面实施工业企业资源利用绩效评价等,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提质增效,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腾出空间。
建设长三角技术创新先导区,无锡也已开始谋划。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透露,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资源,我市正在规划环太湖科技创新走廊,“放眼长三角,这是一条不可多得的科创走廊,”沿湖串起高新区太科园片区、经开区、大学城、科教产业园、马山生命科技园,通过苏锡常南部高速和宜马快速通道,延伸至太湖西岸的宜兴周铁、丁蜀,科学布局科创型园区,集聚一批高新企业,通过加强统筹规划、配置优质资源,让高科技在这片好山好水间得到充足滋养,带来具有原创性的创新成果和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出。
瞄准先进制造核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建设目标,板块积极抢抓发展机遇。凭借华虹项目与上海建立深度合作的新吴区,已在筹划更大动作。副市长、新吴区委书记王进健说,新吴将以华虹半导体基地项目为引领,加强与上海地区的产业对接、园区对接,建设更多优质的科技孵化、创新创业、产业转移载体,有效承接高端项目和产业链配套项目,带动提高全区产业资源整合力。当前,新吴区正加快推动国家级特色工艺与半导体封装技术创新中心、深度感知研究所、智能集成电路设计研究所等一批研发高地和创新平台建设,占领技术制高点,孵化更多创新型企业。今年计划引进科技创新人才500名,科创企业营收突破110亿元,夯实技术创新先导区基础。
擦亮“环境美”底色,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标杆区“推动环境共同保护、生态协同治理,在太湖生态保护圈建设中带好头。”市委全会对我市未来生态“颜值”作出了清晰定位:无锡要成为“十三五”期间全省地表水优Ⅲ比例提升幅度、PM2.5年均浓度下降幅度、固危废处置新增能力最大的城市。守住绿水青山,擦亮“环境美”底色,一系列重点工作正在接力展开。
“实现全会确立的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标杆区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地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任栋介绍,“治气领域,PM2.5浓度已从2015年的全省第10位到目前的第2位,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下阶段将全力推进1324个大气污染防治年度重点工程项目,老百姓可望迎来更多的蓝天白云。”如何让水更清、岸更绿?任栋说,将把太湖治理和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狠抓480个重点治水项目工程,最大力度地把长江、太湖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做到位。“捍卫净土同样是一场持久战,要切实做好土壤监测修复工作。同时我市还有一批固废处置项目将陆续启动或建成,固废出路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把长江江阴段率先打造成为水清、岸绿、景美的绿色廊道”,市委全会对江阴寄予厚望。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围绕长江大保护,江阴提出“高端进、低端退,治理进、污染退,生态进、生产退”的工作路径,“十三五”在治水、治气、治土方面安排了308亿元资金。“打造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江阴将勇担责,做先锋。”他介绍,江阴城乡建设“1310工程”率先实施的就是滨江亲水工程,至上月,滨江8公里岸线全部由生产岸线变成生态岸线,到明年,30公里环城绿道将全线贯通,穿越树梢而过的绿道体验感极强,全程马拉松“澄马”也将实现全程无红绿灯。
生态禀赋绝佳的宜兴正发力建设高水平的全省生态保护引领区。重点推进的“减化”中,近两年来关停化工企业255家,现已减至338家。“今年4月,宜兴狠心关闭了市中心一家较大规模的热电厂,城中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宜兴市委书记沈建说,为进一步改善太湖水质,宜兴3000多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接管工作如火如荼。“粗略统计,这项工程总投资要达到67亿元,目前已有1000多个村庄实现接管。”水环境治理上,宜兴下阶段将加快推进水产养殖规范化建设,在生态养殖、生态换水、生态清淤方面下功夫,以期不断提升入湖水质。
建强有形—无形枢纽,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区一体发展,交通先行。围绕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建强有形枢纽,围绕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定位建设好无形枢纽,通过两端发力,把无锡建设成为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区。市委全会画出的“线路图”承载着拉近时空、共享资源的美好期盼。
“我市将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立足全市域谋划无锡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定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席永清描绘了无锡打造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区的蓝图:在加快建设有形交通枢纽上,我市要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打造成“快轨上的长三角”的重要节点,主动融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同时将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性枢纽机场,切实提升机场能级。目前我市正以上海虹桥机场为标杆科学规划机场地区发展,进一步完善与区域性枢纽机场定位相匹配的集疏运体系,构建以苏锡常都市快线为骨架的机场公铁联运系统等,以更好地保障苏锡常客货运需求。
如何做大做强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机场集团董事局主席王建南带来了最新信息:今年3月启动建设的机坪扩建工程计划9月底竣工,工程完成后将新增8个C类停机位,使机位增至32个,有效解决目前机位紧张的问题;机场年内还将力争完成对国际快件(跨境)监管中心的智能化改造升级,届时国际快件中心日处理量将达到4万件。
“只有建设好长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区,才能进一步巩固无锡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市交通运输局局长夏正兴表示,全会为有形枢纽明确了三个目标定位,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积极向上对接,力促盐泰锡常宜铁路以及江阴第二、第三过江通道明年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南沿江城际铁路建设,尽早启动苏锡常都市快线;同时加快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等一批骨干路网,把江阴港建设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努力构建基础设施完备、多种运输方式更高效顺畅衔接的客货运枢纽。
全会提出的“无形枢纽”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以往讲区域协作,我们可能更关注有形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当今社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成为引领全球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无锡在以物联网为龙头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枢纽地位,可在数字信息共享互惠方面彰显更大作用。”不少与会人员期待,无锡加快推进5G、IPv6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城市大数据中心二期工程,努力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重要节点城市,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公共数据开放,在打造数字长三角中走在前列,体现无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