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宿迁 > 文字新闻
基层档案工作者姜云路的历史记录进行时——给乡土中国“留档”
发布时间:2024-05-11  来源:新华日报  发布开发区:江苏泗阳经济开发区

  “兰台虽小,知千秋功过;史册数卷,理古今渊源。”兰台人,是档案工作者的代称。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最新表彰的一批44名“全国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中,泗阳县档案馆的姜云路榜上有名,是江苏唯一。

  1975年出生的姜云路爱画油画,她画过深夜捕捞的渔民、金黄的麦田、湛蓝的湖水和乡间生活,但这些只是她采集档案路上的副产品。她抢救性开展的《扶贫人的荣光》《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口述入党经历》《我的抗战记忆》《援鄂抗疫医护人员口述史》《成子湖畔打鱼人》等专题档案征集,才是她为脚下一方热土描摹的时代真实画像。

  泗阳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陈毅、彭雪枫、张爱萍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过。2016年,泗阳县档案馆制作“中国共产党在泗阳历史展览”,姜云路采集的原淮海行署主任李一氓的警卫员汪荃之的故事展出后,得到社会各界好评。“访谈时,老人已93岁高龄,他们等不起,我怕来不及。”自此,姜云路走村串户记录沉寂在乡村的“红色故事”,累计行走6万余里,采访近千人次,形成编研成果200多万字。

  爱园镇条河村烈士周吉才的“凉床故事”,是姜云路采集的第一个完整的“红色故事”。1946年,周吉才离开妻儿报名参军,走上革命道路。他有文化有魄力,敢于冲锋在前,多次立功受奖,被提拔为排长。1948年腊月十一,周吉才在押送俘虏途中,被一名国民党军官的随从用暗藏的手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2岁。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周吉才的妻子奔波三天三夜寻找到丈夫遗体。当地老乡捐出凉床,供她把丈夫抬回家。抬放遗体的小凉床,按照当地习俗本该扔掉,但烈士家人睹物思人,一直保存了下来。70多年来,凉床筋坏了,周家人就换上新的,床腿烂了,他们就及时修补。“凉床已成周家的传家宝,是烈士保家卫国不惜牺牲的见证,激励着下一代成长进步。”姜云路说。

  “参军后,因为长得好看,排长常让我扮成新娘子打探敌情。”在洪泽湖边长大的老兵薛玉超,是姜云路采集的“红色故事”中的第156位老兵。在姜云路细致的访问中,老兵故事生动鲜活:薛玉超参军时只有15岁,人瘦小扛不动长枪,因识字才得以留在部队。1947年的大年初二,薛玉超随领导到卢集镇化装侦查,“我前面别一支枪,后面别一支枪,四处打游击搜集消息。”枪是他们大队自己生产的土枪,“这枪跟着我,打到王集、陈集、王庄、高邮、庄圩、小堰、汤镇……”

  姜云路挖掘整理的唐坚烈士专题片、《唐坚烈士日记》入选“江苏省百件红色珍档”。唐坚1919年5月出生在泗阳县松张口乡(今爱园镇)。1943年秋,在深入涟水李圩日军据点做地下工作时,因叛徒出卖,唐坚为掩护其他6位战友撤退,被日军逮捕,虽经严刑拷打,只字未供。他在纸上写下“头可断,血可流,宁死不做亡国奴。中国人,唐坚。”后惨遭敌人割喉,牺牲时年仅24岁。有一次,姜云路利用周六时间到三庄乡宣讲唐坚烈士事迹。“我们想既是生死关头,我为国民的,更不能有偷生怕死的心……”活动中,安排了一群小朋友诵读唐坚日记,诵读结束后,小朋友们依序下台,其中一位小朋友却泪流满面地站在台上。“那一刻震撼了我,没想到他竟能共鸣流泪而忘记下台。”姜云路说,“把红色基因植入幼小心田,这就是红色档案的历史魅力和时代价值。”

  泗阳是农业大县,乡村人口占近45%。在姜云路看来,作为基层档案工作者,乡村是口述历史采集的富矿,“到了乡间田头,才能丈量泗阳历史的深度,看见乡村振兴的高度。”

  来安街道来安村处于城郊接合部,是姜云路采集口述村史的第一站。她一有空就“泡”在那里,几乎走遍了村里每一寸土地。当地村民们都把她当作“荣誉村民”。“小姜能吃苦!”76岁的村民赵发明每次看到姜云路,总要拉她到家里坐坐喝口茶,“为了解我们村文艺宣传历史,她不知奔波了多少趟,风吹日晒雨淋走村串户。”乡亲们把一部乡村群众文艺史向姜云路和盘托出。

  早在解放前,来安村就有一支远近闻名的民间文艺团体。敲锣鼓、走马灯、跑旱船、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一个生产队一场戏,从腊月一直演到来年的二月二,真是天天锣鼓响,名扬四方。农村文艺宣传团体大多在20世纪70年代末渐渐散去,而来安村的这支队伍由于文艺人才全面,有政府支持,有牵头人,每年都有新作品。上世纪90年代创作演出的讲述台胞回大陆探亲的苏北琴书《心愿》,在全县引起轰动。现如今,来安村春节期间的“小村春晚”仍在村民的期盼中准时上演。

  小村档案,字里行间是岁月留痕,也蕴藏着发展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在来安街西马路北面的赵庄宅基地上,盖有100多平方米的玻璃房子,农科所4名专业技术人员在这里培育棉花。房子里种出了2株大棉花,每株长了200多个棉桃。每天都有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这两株大棉花先后被选送到南京和北京展出多年。来安村的大棉花为泗阳争得了荣誉,被称为“泗阳大棉花”。上世纪80年代,泗阳纺织业快速发展,使泗阳在苏北地区率先成为财政超亿元县。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精心培育,一株大棉花成长为一个大产业。如今,在来安这块土地上,泗阳工业园重要产业支柱仍然是家纺产业。作为“中国家纺产业基地”的泗阳县,纺织服装企业超400户,预计到2025年,全县家纺产业年产值将突破400亿元。

  “2020年9月、10月、11月,洪泽湖省管水域实施禁捕退渔前后,我多次在裴圩和高渡采访即将上岸的渔民。9月23日凌晨2点半,我带领团队坐着渔民刘元良、孙永存驾驶的渔船去成子湖采访、录制渔民的湖上生活……”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因为我怕水,在摇晃的渔船上采访心里颇为不安,听了这句谚语算是找到了点安慰。”

  ……

  这是姜云路跟拍记录渔民上岸的采访手记节选。

  2020年10月10日,为保护洪泽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有效改善,洪泽湖水域实施退渔禁捕,泗阳全县150余户专业渔民洗脚上岸。前后历时3个多月,姜云路带着腿伤,跟拍记录了泗阳县卢集镇、裴圩镇47名上岸渔民的渔家生活及上岸后的新生活。“在和渔民深入接触的百余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湖上生活辛苦,但也是他们难以割舍的乡愁。”姜云路说,打鱼人的人生,不靠水的人很难有机会去懂。

  去渔村寻访时,深秋的风有点凉,姜云路在路边巧遇坐着轮椅、身着厚袄,年已80岁的老村书记刘林柱。刘林柱在渔村当了25年村书记,熬过苦难,见证了渔村变化。“老书记记忆力超强,渔村盖房子、盖小学,通电办厂,种种往昔,在他的叙述下渐渐地清晰起来。”姜云路说,向湖而生的欢乐和痛楚,在老书记与乡亲们的回忆中,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细节。

  “渔民啊,日子比较苦。”刘林柱三十来岁时,在张福河村当书记,那时成河、临淮和半城三个乡镇都是渔民。“常年捕鱼的人都会关节疼,手上裂口子。冬天封冻出不了湖,夏天遇到刮风大雨,小木船搞不好就会出事。我小儿子就是在洪泽湖遇到大风遇难的,那时候他还年轻啊,二十来岁。”

  马广兵自小生活在洪泽湖,实施“退圩还湖”生态治理工程时,他退掉洪泽湖40亩圈圩水面,告别“靠水吃水”的日子。上岸当天,姜云路早早来到湖边等待马广兵,想记录下他的感受。等了2个小时左右,见到了交完所有渔船的老马。“老马!”姜云路喊了一声,老马低低地打了声招呼就转身而去,看着他的背影和眼角强忍的泪水,姜云路感到他有千言万语堵在心间。

  “上岸”对马广兵和许多渔民来说,不只是地理与环境的变化,更是心理与情感的割舍。姜云路记录下了变化中的渔民心态,也记录下了他们上岸后适应新身份的新生活。马广兵用政府补贴和自家积攒的钱,在镇上买了套房子,在家门口就业, 每月有三四千元工资。“渔民生活早出晚归,刮风下雨都得去捕鱼。现在上岸过上好日子了,住进楼房,在厂里上班,家里人也不再担惊受怕了。”

  姜云路整理出渔家文化初稿10万字,留存即将消失的影像,成为研究长江流域、洪泽湖水域渔民文化的重要记载,也是泗阳渔耕文化的独家资料和专题。她在采访手记中写道:“远处的夜空泛起了青,天是要准备慢慢地亮了,云层还是很厚。‘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是的,天就要放亮了。等天一亮,我们就上岸。”

上一条:沭阳财政:投入“真金白银” 守护绿色生态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