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桐城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强化项目实施,推进污染治理,守护绿水青山,着力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两手发力,防治水污染。桐城推进城镇污水治理,编制城市污水整治“一张图”,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的新建、修复、改造和雨污分流,逐步补齐污水收集处理的短板。投资3亿余元新建污水处理“三厂三站”,除鲟鱼镇外,全市所有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部建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0%。桐城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编制市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0-2030),将全市划分成9大污水处理系统分区,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统筹安排、有效衔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控污治污措施,提升环境质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0%。
坚持问题导向,修复水生态。桐城紧扣国考、省考断面达标,以项目申报为抓手,统筹各项资金,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先后争取到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8000万元,对龙眠河及其支流小龙河、孔城河支流三八河进行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000多万元,在全市40多个行政村开展污水治理,通过“大三格”集中式处理、尾水资源化利用或生态湿地净化后达标排放;在“三厂三站”所在镇区,通过新建污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扩大收水范围,提高进水浓度,实现水生态提质增效。
坚持民生优先,守护水资源。桐城聚焦饮用水民生保障,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牯牛背水库和境主庙水库,分别建设2座水质自动监测站,辅之以人工采样,对水质实行严密监测;划定农村“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保护地8处,开展定期监测。在龙眠河、孔城河、挂车河、大沙河等主要河流分别设立监测点位,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预警,为河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桐城还建立市、镇、村河(湖)长体系,开展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一河(湖)一策”方案编制、创建“幸福河湖”等工作,形成了总河长统筹、河长包河、成员单位联治、社会共同参与的河湖管护机制,促进河湖水环境不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