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车间机器人全力生产抢交付,可实现24小时作业。”在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自动化机器人生产线,龙门智能焊接机器人正在近10米长的钢板上来回焊接。车间负责人告诉记者,得益于技术创新,生产线“智造”再升级。
“我们的机器人最大生产效率可达每分钟350MM,8小时能生产200米,相较传统人工焊接,机器人无需人工操作,可实现全自动焊接,且焊缝外观质量好,一致性强,探伤合格率达99%以上。”技术员尚傲翔告诉记者。
在桥梁建设中,每座桥因地形、技术特点等因素会产生不同需求,企业需根据要求为其量身定做特殊形状的钢结构,其中要求最高的便是焊接技术。
“在桥梁钢结构领域,焊接技术决定产品质量。”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龙表示,高技能焊接工较为稀缺,对高质生产带来挑战。在新洲区科经局工业技改指导和政策支持下,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两条生产线,有效解决焊接工人短缺的问题。
近年来,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打造智能一体化桥梁钢结构生产线,实现创新蝶变。
在桥梁钢结构焊接中,钢结构桥梁的结实耐用和一种关键部件U型加强筋(U肋)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作用与硬纸板中间的波浪形夹层相似,U肋内部的焊接一直是世界难题,制约着公司发展。
生产一线即实验基地。2020年,拥有大量业务的中交二航局科工公司与正在进行U肋焊接研发的锂鑫自动化优势互补,开展智能焊接机器人项目合作,U肋焊接机器人将单元件抗疲劳寿命提升1.5-4倍。
尝到智能化生产甜头后,中交二航局科工公司积极探索智能化生产,先后组建科研生产团队和桥梁实验室。
团队刚成立,就面临实现自动化焊接中焊缝识别以及焊缝跟踪这两大难题。一次偶然的自动化焊接大会,让团队看到了希望。“我们通过不断努力,最终解决相机识别和机器人手臂的数据协调问题。同时根据实际使用工况,我们优化机器人滑动轨道,最终解决机器人焊接作业范围问题。”中交二航局科工(武汉)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陈龙向记者介绍。
通过不断更新,该公司生产的智能化机器人适配性越来越高,进一步提高了焊接精度和效率。从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武汉沌口长江大桥到常泰长江大桥、重庆白居寺长江大桥,纵使大桥“千般变化”,公司总能依托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为其量身打造合适的“结构”。
据了解,公司已投入4800万进行技术研发,每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4.38%以上。后续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研发钢结构制造智能工厂、全流程焊接机器人,实现焊接自动化、智能化,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
近年来,新洲区积极指导企业技改挖潜,推动智能化升级改造。2023全年共进行技术改造项目206个,工业技改投资达102.58亿元。下一步,新洲区将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打好组合拳,加快重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设备更新,提升新洲“智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