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是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动城市治理生态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为了能更好地挖掘智能社会治理新方向、探寻社区建设新路径,近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区委网信办、长白新村街道负责人,以及各大知名期刊编辑,齐聚228街坊,围绕“智能社会治理”和“完整社区建设”展开交流,为社区和城区发展再添“金点子”。
杨浦作为上海唯一的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近年来与同济大学联手,积极探索智能社会治理的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智能治理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表示,长白228街坊,在上海以人民城市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杨浦要继续进行实打实的工人新村版本升级,把这里变成“15分钟生活圈”的公共服务中心,这才是体现人民城市的真正实质性的内容。
228街坊曾经是“两万户”工人新村,承载着新中国产业工人的奋斗岁月和集体记忆。2023年,修缮更新后的228街坊蝶变归来,集聚了睦邻厨房、长租公寓、生鲜集市、休闲健身、户外职工驿站、小剧场等多种公共服务和社区商业,已然成为了杨浦城市更新叠加“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示范项目。“这也是为何我们将交流的地点选在这里,它能体现治理的跨界融合。”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淑妍表示。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孟天广此前了解过228街坊的蝶变,却未有机会实地参观。此次活动,是他与228街坊的第一次“见面”。孟天广告诉记者,228的华丽转型具有启发性,“我长期做北京城市治理研究,今天来到这里发现北京和上海的城市治理有所不同,相比之下上海更加侧重于社区建设。不过两者也有相同之处,就是熟练地使用数字技术。”此外,孟天广还提到了微信群、传感器和政务APP等智能技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从“智能地球”到“智能城市”再到“智能社区”,“智能”二字逐渐占据城市治理理念的核心一角。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到平常的社区生活中?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处处长周师迅认为,要将信息汇聚起来。为此,他举了个例子。“比如我想统计杨浦区居民的意见建议,挨家挨户问工程量太大,几乎不可能。但有个算力程序能帮我收集他们的意见建议,就能实现24小时、365天不停歇,还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社区是城市里最小的治理单元,相当于有机生命体的细胞。社区的完整性,决定了城市这一“生命体”是否健康且可持续发展。如何在实践中探索和实现这种完整性?聚焦这一问题,现场十位专家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长白新村街道社区规划师李彦伯提到,228街坊是一个现代化的社区综合体,功能定位复合程度高,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为导向,拥有450套标准化保障公寓。“228街坊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以228街坊为辐射中心,把周围10分钟到15分钟路程内的范围涵盖在内,甚至已辐射到浦东区域。这里将敞开胸怀服务周边各大片区,其治理工作不仅需要长白新村街道的努力,也需要多元力量的加入。”
整个交流过程中,专家们还围绕垃圾分类、小区停车等常见的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讨论。大家纷纷表示,经过交流探讨,对于智能社区以及社区治理等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思考。长白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借此次交流的机会,推动街道更加深入地参与城市建设,为智能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杨浦典型、上海示范、全国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