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坚持“党建+”赋能,在建起一张网络、建强一支队伍、建好一组项目、建优一套机制的“四个一”上积极探索实践,逐步构建党建引领“淮尚助困”社会救助工作新体系,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救”在身边。
“党建+四级联动”,建起一张覆盖全面救助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党建引领和组织优势,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机制保障,形成上下联动、点面结合的工作体系。一是市级统筹部署,整体谋划。把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议事日程,纳入对县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将重点工作列为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二是县区细化举措,试点探路。围绕温情社会救助、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帮扶、信息化技术助力社会救助、社会救助容错纠错机制建设等试点实践,探索可行路径。三是镇(街道)定好清单,规范落实。明确党委政府社会救助工作责任清单,规范审核审批程序,用足用好临时救助“备用金”,对困难群众高效救助。四是村(社区)协助帮扶,底清数明。经常性走访困难家庭,准确掌握困难家庭实际情况,协助做好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引导。
“党建+救助三力”,建强一支暖心善助先锋队。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借力党建工作平台,将社会救助融入基层党建工作网络,组织动员党员干部主动参与困难群众救助帮扶,不断增强社会救助的支撑力、保障力、服务力。一是筑牢支撑力,着力加强社会救助阵地建设。深化“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运用,依托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综合服务窗口,对困难群众申请的救助事项及时受理、转办、反馈。二是强化保障力,着力加强基层救助队伍建设。以村(社区)为单元,建立一支由社会救助专员、结对帮扶党员、社区网格员、社会救助协理员和热心邻里组成的暖心善助队伍。三是提升服务力,着力加强经办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社会救助政策业务培训,增强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人员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
“党建+N个项目”,建好一组主动服务新项目。以“党建+社会救助”为重要抓手,积极链接机关单位、社会组织、慈善社工等多方资源,统筹配置实施社会救助服务项目。一是创新实施“零距离”帮扶项目。通过开展入户走访、集中接待、网格救助等系列行动,组织民政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困难群众,以零距离、零时差的服务理念,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二是深入开展社会组织助困公益项目。市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引导社会组织发挥资源优势,为困难群众提供公益性关爱服务。三是联合实施“情暖江淮”慈善救助项目。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联合慈善总会,对政府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政府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特殊困难家庭或个人等实施转介救助、定制式救助。
“党建+三兜要求”,建优一套精准高效硬机制。着眼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以党建引领社会救助机制创新,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信息化建设,不断推动救助帮扶更趋精准规范。一是以监测夯基础,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机制。重点针对在保对象、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原建档立卡对象,实施动态监测。二是以数据促精准,健全社会救助核查比对机制。依托“智慧淮安”工程,持续加强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建设,推动政府部门间信息数据共享,不断提高救助帮扶的及时性、精准性、有效性。三是以治理强规范,健全社会救助监督管理机制。深入开展救助领域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综合治理,加大对申请办理、审核审批、档案管理、资金发放、动态管理等重点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推进救助工作规范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