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设立的“国际无废日”,旨在促进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支持社会向循环型转变。一直以来,嘉兴港区持续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聚焦“无废园区”提档升级,在固废收运利用处置、技术创新、智慧监管等方面齐发力,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持续提升固体废物治理能力
嘉兴港区以“无废园区”建设为抓手,做好“强基固本、科技赋能、多元共治”三篇文章,从严守环境安全底线,完善全链条管理,鼓励企业自治出发,不断提升固废综合治理能力。
港区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聚焦全区5家危废处置企业,严格推进固废领域执法,由管委会分管委领导带队开展专项检查及分级赋码评价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复核;开展危废处置帮扶工作,指导区内危废经营单位规范性建设,邀请安全环保专家进行把脉问诊,梳理问题清单,做到应查尽查、重点帮扶。截至目前,每年的危废处置能力已提升至27.5万吨。
为完善全链条管理机制,港区以危废数字化管控为抓手,聚焦园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两类主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应用“禾小微”平台补齐年产20吨以下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短板;对年产百吨危废重点企业安装视频监控联网并全面应用浙固码,数据实时上传至浙江省固体废物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固废从产生、贮存、运输到利用处置的全过程“可视化”全链条管理,目前园区内视频监控覆盖率达100%,产废企业联网率达100%。
同时,港区成立辖区危废处置企业“治废联盟”,设置规范公约,定期召开座谈会,通报问题、交流经验,引导企业合规经营、合理竞争,夯实危废处置企业主体责任,不触碰安全环保红线,不踩生产经营底线,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嘉兴港区紧紧围绕“无废城市”建设年度重点任务,三年创建9个类型共47个“无废细胞”,获评2个市级精品“无废细胞”。连续三年,港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100%,一般固废综合利用率达99.9%,危险废物填埋率大幅下降至目前的4.2%,固体废物处置能力持续提升。
打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为深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系统治理全区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嘉兴港区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培育可再生资源龙头企业,整合无证废品收购点、收编流动收购人员,建立起具备一定区域辐射能力,具备分拣加工、仓储配送和配套服务等功能的全流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港区积极探索创新“互联网+回收”模式,通过设置智能可回收箱,配置智能电子秤、电子刷卡交易机、智能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借助电话、微信小程序等便民服务平台,构建便民利民的回收网络。嘉兴伏泰纳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针对不同人群实现了多元化回收模式,针对年轻人,该企业开发了“垃风回收”预约回收小程序,通过“指尖回收”来吸引他们做好分类,回收品类包括废纸、废塑料、废玻璃、旧衣物、废金属、废旧电器等物品,只需要在小程序内填入地址、上门回收时间,收购人员就会准时上门进行回收,回收完成后,居民也可以选择兑换积分或者现金。而针对老年人,通过开通便民服务热线及定时定点交投的形式,方便老年朋友交投可回收物。
港区前端回收体系建设继城区“加盟回收模式”后,嘉兴港区农村第一个回收网点——乍浦镇马家荡村再生资源回收站也应运而生,该站点不仅解决了农村回收无固定回收点、村民售卖不便等问题,还可以有效减少可回收物流入到生活垃圾中,提高回收利用率,破解低价值可回收物“无处可去”的问题。
港区鼓励龙头企业以整合、并购、加盟、联营等方式,不断扶持整合同品类中的小经营户,并逐渐吸纳低小散和无证照经营户,收编底层从业人员,打破原有“低小散、脏乱差”的手工作坊行业模式,推进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