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好故事,最是动人心。即日起闵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马桥镇推出“我的故事”系列报道。在这里,参与闵行建设发展的新老马桥人将以第一视角,娓娓讲述他们的故事。
他们中有城市建设者、科技创业者、教育工作者,也有平安救火英雄、公益民星、文化传播使者……他们很平凡,却又不平凡。他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默默奉献着,用热情绘制城市温暖画卷,用耕耘创造着城市发展的新高度。
本次故事的讲述人是严同宇烈士的后人汪洁萍,她不仅自豪本地有这样一位先烈,更骄傲马桥的城市品质在不断提升,同时自己也以实际行动传承先烈精神,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
我出生在马桥,生活在马桥,马桥就是我的家。在马桥这个“家”,我最骄傲的不仅仅是有一位为革命奉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叔公——严同宇烈士,更在于我见证了马桥从“心”到“新”的发展,马路越来越干净、小区环境越来越美、左邻右舍碰面了总爱聊一聊家常,日子过得可美了。
“马桥之子”,英勇无畏
我的叔公严同宇被誉为“马桥之子”。2022年10月26日,我和表姐陆玲玲一起走进了保利上海城市剧院,观看红色话剧《严同宇》。这是一部看了让人感动落泪的励志好戏,让我们得以一窥叔公的英勇事迹。那一刻,作为烈士后代的我,真切地感受到家族先辈浴血奋战的艰辛,心中倍感自豪。
关于叔公的故事,我大多是从妈妈那里听来的。
在妈妈的印象中,叔公总是很忙,但忙什么呢?小时候她也不明白。印象最深的是他十分孝顺父母,常常回来看望太公和太太,但却总是在晚上回来,然后天还没亮就走了。长大后她才明白,叔公原来是“地下党”,不方便在白天回家。
叔公被捕后,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但他坚贞不屈,不肯低头。不幸的是,就在太公、太太变卖家产托人设法营救时,噩耗传来,年轻的叔公已在狱中身亡。
热土盛景,如您所愿
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理想信念支撑着年轻的叔公,在严刑拷打面前毫不畏惧?看完话剧后,我似乎找到了答案——他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创造的幸福。
在红色话剧《严同宇》中,我看到了许多马桥元素:叔公从小生长的马桥老街,沿街有本地特色的马桥豆腐干和软糕铺子、庙会上的手狮舞、童谣等。这些情景,不仅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生活场景,也让作为观众的我如临其境,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叔公你知道吗?如今,在你为之战斗、牺牲、长眠的土地上,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些年来,马桥经济稳中向好、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社会治理不断晋级、民生保障持续优化、文明创建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魅力马桥的画卷已经绘就,马桥人更是在这片集人文、生态、智慧于一体的土地上安居乐业。
我想,叔公您若知晓,必定十分欣慰和自豪。因为,您所为之奋斗的土地,一片祥和安宁,生活在马桥的我,感到很幸福!如您所愿,您的子孙后代正意气风发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好善爱家,传承不息叔公之所以心怀家国,我想和太公及太太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太公学识渊博,崇尚仁义,也有贤而好善的家风,常常教育孩子们“人能尽孝,忠岂远而”。孩子牺牲后,太公并没有过多提及,直到1951年春天,他才向有关部门递交了一份《三子同宇与幼子澄宇死难略记》,叔公严同宇和胞弟严澄宇均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这时,大家才得知四乡闻名的马桥“严家厅”家族中竟然有两位革命烈士。
在我们大家族里,这种好善爱家的家风一直传承了下来。如今我已年逾七旬,女儿在大学工作,女婿是工程师,外孙女也渐渐长大,我常常将叔公的故事讲给他们听,教育他们不能忘记先辈。身为烈士的后人,在感到光荣时,要继承叔公的遗愿,“接棒”爱国爱家的基因,为我们的家乡——马桥的创新发展出力。
这种继承不能只停留在嘴上,更要付诸实际行动。我是一名党员,退休后在闵行的一个社区担任了六年的支部书记,积极参与各种社区事务。
现在我年纪大了,虽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为社区建设发展奔走,但我爱唱沪剧,喜欢跳《红色娘子军》舞蹈,但凡社区举办文化活动,总爱凑个热闹,为同样爱好唱歌跳舞的马桥居民表演,邀请大家一起参与进来。
现在,闲暇时我还会给周围人讲讲叔公的故事。我觉得,叔公不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更是我们马桥人的骄傲。希望他的故事能为更多马桥人所熟知,希望更多马桥人以实际行动传承“马桥之子”的家国情怀和红色基因,共同为建设新时代的马桥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