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统非遗技艺,因为太耐用而导致快失传了,这就是生漆。买椟还珠的椟、曲水流觞的觞、举案齐眉的案……这些传统器物表面,几乎都离不开生漆的加持。
在上海,龙华塔、一大会址、城隍庙、豫园商城、上海大观园、玉佛寺……这些古建筑的修缮和上色,几乎都是闵行区非遗项目“生漆调制和运用技艺”传承人袁荣富的作品。如今,805岁的嘉定孔庙修缮工程完工,袁荣富是其中漆艺项目的负责人。
生漆的调制需要反复推磨,磨的是物,推的是漆,其中显现的却是人的心性和对漆器的敬仰。袁荣富总说自己不善言辞,但这句话他说得斩钉截铁:“这是我一生中最喜欢的事”。
“将古建筑世世代代传承”
生漆,俗称“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从采集到成品都每一步都是工匠精神。
孔庙修缮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程。专家到现场后问袁荣富是否能做到“修旧如故”?他却提出,先修缮再做旧,才能真正将孔庙保护好。为确保孔庙修缮进度,袁荣富每周都要到场两三天,亲眼看到修缮进度,再根据进度和施工队开会讲要点。
挑战最大的区域之一是兴贤、育才、仰高三座牌坊,袁荣富按照古代制作犀皮漆的方式来做,保持年限会更长。市里的文物专家到现场,他当场调配生漆的颜色,得到一致认可,项目验收也是一次性通过。
生漆的调制,需经历配漆、炼漆、滤漆等步骤。袁荣富说道,“不仅每一步都缺一不可,还要考虑好天气环境。”数十年的经验,让袁荣富对生漆的“脾性”了解得一清二楚,有些问题别人解决不了,只有他能解决。
他回想起之前做豫园商城项目时的场景——为了精准把握当天的空气湿度,袁荣富爬上屋顶,用两个手指一摸,就大概知道生漆该如何调配。
“不靠配方,靠的是眼力和手感”,袁荣富说。还有一次,上海大观园牌坊项目在紧张的收尾阶段,由于天气原因,生漆干不了,袁荣富干脆在建筑下请施工队们吃火锅,热气改变了空气湿度,生漆一会儿就干了。
最近,他又接下了上海博物馆裱画台的漆艺项目。“将古建筑世世代代传承,让后代看得到”,这是袁荣富的想法。
“一门心思钻在里面”
与生漆结缘,是一场偶然的邂逅。
20世纪80年代,袁荣富在华漕镇插队落户“上调”后,参与创办上海国富漆厂,此时袁荣富与师父结缘,师父器重他脚踏实地的工作风格,再加上当时生漆作为一门手艺,是“人人都想学但是没有机会学的”,他紧紧抓住了这次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业务销售、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在厂里的这几年,袁荣富了解了生漆生产流程的细节、设备的技术参数,也懂得原料和产品销售市场。
20世纪90年代末,工厂开始走下坡路,心系生漆产业的袁荣富辞职后在华漕镇租了个厂房,白手起家生产和制作生漆。两年后在曾经插队落户的卫星村造了厂房。
为把生漆产业做强做大,2016年后,袁荣富将生漆厂搬到湖北利川,又在陕西和湖北包了近300亩的土地,专门用来种漆树。“不去种树,就不能真正了解生漆的生长习性和生长周期,种了,包括产漆的要求,我都能掌握第一手资料”。
生漆能够经受时间长久的考验,制作生漆,则是对匠人心性的考验。
生漆的最大缺点是容易导致过敏,做学徒时由于生漆直接接触皮肤,袁荣富腿上长了很多气疮,皮肤烂得裤子都穿不上去。但他依然坚持学习,克服身体反应,掌握了生漆配漆的技术和窍门。
“百里千刀一斤漆”。割漆的过程也非常艰难。袁荣富说,采集生漆用特制的刀子划开漆树树皮,等待汁液一滴一滴落下,早上五点多钟割刀,到傍晚五六点只能收到一斤左右漆液。
深耕生漆领域几十年,年过半百的袁荣富一直都在和生漆打交道,他自称学的手艺“是外面没有的”,他从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放弃就近乎等于失传。
“一门心思钻在里面,完全丢不掉”,袁荣富笑称。
“对闵行很有感情”
走进华漕手工技艺体验基地,有一处手工艺工作室显得很特别,古色古香的徽派大门,门口的休闲廊同样古韵十足,这里就是袁荣富的工作室——国富坊。这里面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生漆工艺品,色彩相互交融,肆意流动,高贵美丽又充满活力。
在闵行,袁荣富创作出许多得意的作品。闵行博物馆内一块直径1.58米的红推光脱胎夹纻漆盘,中心用蛋壳镶嵌工艺描绘南湖红船,与远景的南湖中央小岛景色遥相呼应,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块制作历时三年的生漆作品,总共刷了七八十道生漆,历经了贴布、刷漆、打磨、再刷漆、打磨的工序,是袁荣富在三年前捐赠给闵行博物馆。
漆盘创下了吉尼斯纪录,有其他的博物馆也想收藏,但袁荣富拒绝了。“我是土生土长的闵行人,这块盘只能放在闵行”。说这话的时候,他正站在刚刚完成的一个直径达2.08米的空心漆盘前。
“我想做一个目前国内最大的漆盘。”欣赏作品的同时,袁荣富有了一个新设计方案:“我计划在圆盘上展现华漕前湾的全景图,让所有来华漕的市民都能感受到华漕的魅力风貌”。
在潜心研究生漆制作技术的同时,袁荣富也致力于传播生漆传统艺术。2000年,香港的大学生来到华漕镇赵家村交流时,袁荣富为他们带来了有关生漆艺术的课程。去年7月,在华漕镇“非遗有课”活动上,袁荣富也带学生们现场感受生漆艺术品的魅力。
2002年,一场交通事故夺去了袁荣富的一条腿,家人劝他放弃生漆,他却一直坚持,“如果不做,手艺白学了”。去年是兔年,袁荣富制作的一个白兔造型的生漆艺术品荣获2023年上海市残疾人非遗作品优秀奖。
这让袁荣富更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如今,每周的周一、二,他都坚持前往华漕残联的阳光之家,现场教授残障人士制作生漆制品,传播生漆传统艺术,感受生漆魅力。
他用炉火纯青的技艺,让生漆仿佛有了生命。“再难的东西也要动脑筋去做,难度越高的东西我越喜欢做;没人做的东西我就要做。”袁荣富说这是他给自己立的人生信条,后半生要做好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让生漆在他手里产生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