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 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简称《上海方案》)出台,其主要目标透露:未来3年,沪上高校招生结构和规模将经历一轮“换血”。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
《上海方案》是为落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而制定,致力于引导和推动全市高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规模,促进人才供给更好匹配国家重大战略和本市产业发展所需。
根据最新调研,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负责人向上海市高等教育学会报告,在我国十多个学科门类中,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结构比重,本科层面超过50%,研究生层面超过60%。在上海,这一比例低于全国。为此,上海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规模,这3年,理工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而对于基础学科,则保持其学科招生规模稳中有升。《上海方案》称,适度增加基础学科专业布点,稳步增加理科和基础医科招生规模;重点引导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度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规模,加大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和直博士培养规模,保持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招生规模总体稳定。
《上海方案》具体明确,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包括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且缺口较大的强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规模,引导已达到一定培养规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同时,增加急需紧缺领域招生规模。围绕全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紧缺领域,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等社会需求强的领域,扩大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根据增量、存量连调3年的做法,《上海方案》严控过剩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以及部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同时,调控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职业本科和普通专科生招生规模。除特殊保护的专业外,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占比偏高、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专业予以调整,调减招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