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走进浙江省三门县稞地家庭农场,白色的大棚一座连着一座,掀帘进入小番茄种植棚,只见红黄绿相间的小番茄点缀藤蔓中,煞是清新可爱。
这个占地300余亩、全年果蔬飘香的家庭农场,是返乡大学生徐海亚创办的。2008年,在上市公司就职的徐海亚辞去工作,回乡建农场、种果蔬、拓市场、玩互联网+,如今有机果蔬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超200万元。
在三门,像徐海亚这样的新农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已达上万人,他们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把手机变成新农具、将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生力量。
返乡,逐梦“诗和远方”
驱车驶过浦坝港大桥,左手边是浙江百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的三门县浦坝港镇鲜甜共富工坊。工坊里,村民们有的在打包橘子,有的在忙着装运西蓝花,有的在直播间吆喝刚上岸的螠蛏。
“忙点好,忙点离梦想就更近了。”负责人林鹏说。85后林鹏从事小海鲜产业多年,在一线城市经营着4家农产品销售门店,运营着6个销售平台,与大型商超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
2022年9月,林鹏乘着农创客孵化的东风毅然返乡,在政府协调下,出资2000万元建设鲜甜共富工坊。一期已于去年10月正式运营,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5亿元。“我希望乡亲们辛苦种的农作物、养的小海鲜,能卖出更好的价格。”这便是他的梦想。
同年,95后大学生陈子鹏也返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出身的他一直有个“改造家”的梦想,2022年11月,他将位于浦坝港镇蒲岙村的一间闲置老宅进行翻修、改造,抓住围炉煮茶的风口,创办名为“前庭后院”的中式茶馆,仅9个月便回本,还让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出了圈。
广袤的乡村,蕴藏着无限生机。凭着一份热爱、一股闯劲,年轻人们返乡创业、不负青春,也带动了越来越多善学习、肯钻研的年轻人返乡,不断投身到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
转型,传统农民“升级”
今年53岁的罗炳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成了网红,让他走红的则是自己一手栽培出来的“红美人”柑橘。
罗炳撑是浦坝港镇金家峙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柑橘种植的乡土专家之一。2018年,罗炳撑偶然了解到品质更好、收益更高的柑橘品种“红美人”,“何不试试改良品种?”
他用自家橘树做试验,半年后,“红美人”成活率喜人。一时间,全村刮起一股剪枝换种风,全村80多户村民种植了300多亩“红美人”,如今年产值超2000万元。
成功转型的还有林美红。这几年,她带领种植户们参加各种农技培训班,开展甜瓜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每年引进甜瓜新品种40余个,还与浙江大学、浙江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合作,成了三门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
“我们不仅会种瓜,现在还在学习卖瓜,最近开始玩直播。”1970年出生的林美红面对镜头一点也不怯场。
杨梅大户陈海豹应用省农科院杨梅促早栽培成套技术,比露地栽培提前40天上市;种粮大户叶勤蓬利用无人机统防统治,1500亩粮食蔬菜得以降本增效;蛋鸭养殖大户付庆杨引进笼养技术,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控制……
从用人力到用机器、从靠经验到靠科学、从被动等商贩到线上直播卖货,越来越多传统农民蝶变为新型职业农民,这其中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对现代农业理解和实践的升级。
点燃,释放“乘数效应”
“这个季节最重要的就是育苗。”在三门县蛇蟠岛,浙江逸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来国正带领团队巡塘。
2018年,李来国率领团队整合资源,以蛇蟠乡为基地,成立了浙江逸泽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专攻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团队共15人,其中硕士学历6人、本科学历9人。南美白对虾年产量实现超100万斤,产值2000余万元,吸纳带动周边几十户农民就业。
一只虾,带动一批新农人,振兴一个产业。这样的“乘数效应”正在不断被释放。
在健跳镇“共富柚一村”农产品展销中心,直播间里,主播们正在激情洋溢地推介农副产品。“共富柚一村”网上零售总额突破800万元,入选2023年度省级电商直播式共富工坊专项激励项目。数字的背后是一群群在田间地头架起手机的新农人主播们。
“为了将新思路、新技术、新业态带到乡村,我们在平台孵化、培训提升、典型带动等方面作了尝试,致力于变‘单打独斗’为‘抱团振兴’,助力三支队伍建设。”三门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柯斌介绍。
在三门,实施“蟹乡新农人”培育行动,通过组织联建、资源共享、全域联营,孵化、培育、发展一批新农人,继而带动农村产业迭代升级;注重平台孵化,成立农创客发展联合会,提供传帮带扶、电商营销、项目孵化等10多项服务;强化培训提升,组建农业专家、乡贤帮富、法律顾问等十大“共富帮帮团”,解决创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一批爱农村、懂农业、有技术的新农人不断涌现,正在点燃三门农村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