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号角。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以高度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的正确选择,是以高度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
从世情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我们树立现代民族心理、现代大国心态的根本途径。一方面,随着政治战略、经济发展、文化价值坐标等方面的全球东移,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密切与繁杂,彼此间的影响也变得直接与深远。同时,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使得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加剧,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对我国主流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外来文化观念的冲突对我国文化发展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依靠文化自信自强适应国家主体性坐标的位移。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交叉汇集构成了自近代以来中国发展、演进的基本场域。但当今时代,新旧经济全球化的场域转换,以及由此产生的国家间交往范式的变化,共同推动了我们民族国家主体性坐标的位移。文化自信自强的确立,是我们自近代以来再造和提升民族国家主体性,实现民族国家主体自觉的延续和升华,适应新场域建设现代民族心理、现代大国心态的根本途径。
从国情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直面并努力化解巨大风险挑战的力量源泉。一方面,我国实现历史性跨越,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等。另一方面,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与改革攻坚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的状况之中,仍旧面临着包括历史虚无主义在内各类错误思潮冲击等方面的挑战。党和国家直面并努力化解风险挑战的力量,最终源自“文化自信自强”的夯实与抬升。
从党情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党员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的重要保障。在世情、国情、社情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历史变革和时代变迁背景下,党的历史方位、执政环境、建设任务都有了新的变化,需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全社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需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需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从社情来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既要防止盲目自大的狭隘民族主义倾向,也要防止妄自菲薄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具体说来,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以“普世价值”为核心的“他信”,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从根本上放弃对以苏联为主要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文化他信”,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国特色;必须从根本上放弃文化中心主义的“盲目自信”,科学把握文化的差异共存,准确把握我们的“文化存货”。当然,坚定文化自信自强,还要由其中某一组成部分的自信自强转为整体性自信自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尽管公民个体甚至特定人群会出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某一组成部分的自信,但是就国家文化自信自强而言,任何偏颇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只有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自强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统筹发展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过程中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全程中,才能把握其生成逻辑,完成其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