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徐州 > 文字新闻
培养科学兴趣 点燃创新梦想
发布时间:2024-03-13  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开发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教育部近日公示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徐州市第一中学、科技中学和大马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

  科学教育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近年来,我市将变革学生科学技术学习方式作为重点,不断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因地制宜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新格局,为广大青少年插上科学的翅膀。日前,记者走进上述3所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探寻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3月4日,记者来到市大马路小学。在科学探究室内,“小小加工厂”社团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现场热火朝天。

  “哎!怎么操作不灵呢?”五(2)班古灵精怪的牛婧涵在测试一款遥控抓娃娃机时遇到了问题。她耐心检查信号接收板,逐一测试连接电机的8条电路,终于排除故障。

  “噢耶,可以啦!”五(7)班的赵启宸与小组成员在升级研发老人避障手杖,过程较顺利。

  “我们提高了超声波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的灵敏度,通过编程调试参数,将避障距离控制在15—20厘米,已将手杖升级到第三代。”赵启宸自豪地说。

  “多年来,我校持续进行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合理调整教学空间,开辟3间宽敞的实验室,科学类课程专任教师及辅导员增加到10人。”负责科技教育的副校长袁晋介绍,2001版课标出台后,学校提出“用‘玩心’培养‘匠心’”的教学主张。2019 年,在“学科育人”背景下提出“让生命在探究中焕发活力”的教学思想。为贯彻“双减”“双新”政策,又提出了“动手动脑做科学”的育人理念,不断进行“探究·研讨”科学课堂的迭代升级。

  在推进课改过程中,该校把STEM项目的实施作为一个重要支点。从借鉴引进的省编10套小学生STEM活动教材,到自主开发智能垃圾桶、空气炮、电磁秋千等众多STEM项目,逐渐形成自己的STEM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融合发展,挖掘整合优化校内外资源,设立研学基地,开发科技场馆资源、家庭教育资源和科学家资源,形成校内外教育合力。近年来,开发研学课程十余项,开设各类科技社团课程20余项,每年举办主题鲜明的校园科技节活动,真正实现了学校课程资源的联动、共享。

  通过不懈努力,该校科学教育品质不断提升。近三年,学生在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化研究学习成果竞赛中,350余人次获奖,占学生总数的20.1%,成绩斐然。

  近日,记者来到徐州市科技中学采访时,在七(3)班教室里,物理老师蒋雨洋正带同学们做力学实验。“让孩子们把在生活中看见的东西动手做出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蒋老师说。

  《生活中的科学(物理)》《生活中的科学(化学)》《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家》《科幻电影赏析》……这学期,科技中学在课后延时服务时间开设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科学课程,鼓励师生积极进行科学探究。

  校长吴小凡介绍,学校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将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艺术等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D打印、激光雕刻、无人机、机器人……这些服务生活生产的设备让学生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动力。作为江苏省科技教育课程基地,该校利用社团,大力发展“科技教育”,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科学的乐趣,获得对身边世界的理解,通过探究科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学习科学方法,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以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据了解,科技中学目前建成了人工智能体验区、智能种植园、校园气象台等区域。新建的科学技术馆室内外共43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划分了智能制造区、人工智能体验区、学生作品展示区、空中种植园、天文观测站等科学活动区,极富科技情境的校园环境,优化了教学生态。在这里,师生们积极探索的是既有现代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的创新之路。让同学们探索种植、阅读、气象等学科知识;在科技长廊思考着接下来的难题;在创客空间交流合作,通过一个个简单的实验,在充满趣味性的游戏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老师、伙伴们一起体验科学方法。

  作为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徐州一中在探索科学教学的道路上先行先试,从课程建设、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持续发力,建立了与办学思想一致、适合学生发展、特色鲜明的科学教育体系。

  3月5日,当记者踏入徐州一中,便被一股浓厚的科学探索氛围所吸引。在生物课堂上,学生们围绕“酒精对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影响”等实验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共享的学习方式,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创造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们被引导着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最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值得一提的是,学生们运用了数字化实验手段,如二氧化碳传感器,使得实验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更加精准、高效,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徐州一中的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传统课堂内的学习,学校还大力推进与多学科融合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领域的有机结合。借助联合实验室、校本课程的平台,学校实现了科学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实践性,让学生在探究和实践中发现科学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制定了科学类教育课程,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实施了评价改革,全面深化了高中科学教育。”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抓手,提出“六全育人”路径,要求全体学生每人完成一项小课题研究,将学习成果纳入学生综合评价档案。与中科院京区科协合作研发“徐州一中科探方舟”品牌科学产品,产品包含生命科学、资源环境等10个不同方向的课题,4年来累计研究30余个主题,学生参与人数达到2000人。大学、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开设的“大学普通理科实验课程”先导课,更是打破了固定的班级、学科和课时安排,为有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早发现、早培养的机会。3年来,徐州一中在五大学科奥赛中成绩突出,2人获得国家金牌、7人获得国家银牌、41人获得国家一等奖。

  “在义务教育‘双减’背景下,我市将变革学生科学技术学习方式作为重点,努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市教科院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各校积极投入专项经费,优化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建好科学实验室,丰富学校特色科技场、馆、室,打造科技创新学习载体;通过教研部门、高校专家深度支持,完善学校科技创新课程规划设计,加快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新知识领域进校园;加强STEM教育、项目化学习等新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改变教学方式。各地创设了创客大赛、机器人大赛、创意制作大赛等多样的交流平台,积极培育学生的科技素养和创新精神。2023年,省教育厅公布了“双减”工作中科学教育典型案例,徐州7个案例入选,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贯彻国家关于加强科学教育工作相关文件要求,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训、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部署,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以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立志献身科研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上一条:区国动办开展廉洁文化主题教育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4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