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万物生长。中华大地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也需要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型、战略性科技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次提及“人才”二字,从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保障、改善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对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作出部署。
如何进一步培厚人才成长土壤,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杭州日报记者连线北京采访了2位全国人大代表,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建议和呼声。
杨金龙: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走好产教融合之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对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青年教师杨金龙看来,要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必须推动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今后如何走好产教融合之路?杨金龙认为,要重点破解技能型人才为谁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企业需求和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他建议,大力推广“委托、订单和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设与区域特色产业相匹配的优质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行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创新建立以产业学院为载体的“共建共商共治”的产教融合新模式,让产业学院建在学校、建在园区、建在企业。
目前,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缺口巨大。如何吸引更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发展环境和社会地位,是破解问题的关键所在。”杨金龙建议企业积极开展技能技术人才对标工作,落实好相应的薪资待遇,在薪酬分配中体现技能价值导向,打通“职工增技、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共富链条。
去年,杭州技师学院出资1500万元购买空客A320飞机用于学生实训的消息冲上了热搜。专业设施设备的投入,对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实操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普通高中相比,职业教育需要投入更多的专业设施设备,办学投入更大。”杨金龙建议,整体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投入,在人员编制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扶持,积极改善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要鼓励行业企业加大对职业院校的投入,落实国家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发展保障机制。
方晓红:
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
为中国式现代化储才蓄能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方晓红建议,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扩容提质,特别要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增强我国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为中国式现代化储才蓄能。
近年来,我国各地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校院所不断涌现。截至2022年底,我国备案新型研发机构2412家,“双一流”建设布局“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和创新研究院36家,对博士研究生等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
“我国研究生数量特别是博士生数量难以满足当下发展需求,且交叉学科博士生培养短板凸显。”对此,方晓红建议,从国家层面出台加强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性意见,立足基础研究学科,特别是医学、生命科学类紧缺学科,进一步扩大博士生教育规模,调整博士生招生分配机制,持续优化博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双轨并行”。同时,主动适应科技发展需求,推动交叉学科专业设置,完善交叉学科门类发展机制,设立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高水平的科研机构、高校等在博士生培养方面的作用,形成完备的高层次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考博是为了更好就业’的现象。”方晓红建议,强化基础教育兴趣导向,以素质培养推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初高中阶段加入专业解读课程,在大学阶段深化科教融合,推动博士培养由“社会适配型”转为“兴趣导向型”机制,让更多人才愿意、乐意投身科学研究。
“针对青年科研人员,我今年还专门提交了一份《关于推动科研院所人事管理改革的建议》,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完善科研院所编制管理方式,扩大科研院所选人用人自主权,优化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提升青年科研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全力打造敢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大军。”方晓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