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龙灯”作为一项传统民间活动,在浦沿地区有三百余年历史。非遗项目浦沿布龙灯制作的第三代传承人许东晓身上,承载着一代代浦沿人对“龙灯”的情谊。
“可能比较困难,但总得有人去做”
在许东晓的童年记忆里,有份独有的期待属于“龙灯”。逢年过节,舞龙队伍巡游到每家每户,他和玩伴们从龙头绕着弯穿过龙身,一直钻到龙尾,好不热闹。传统习俗耳濡目染下,许东晓的心中种下了“龙灯”的种子。
2019年,正值修订许氏宗谱。浦沿布龙灯制作非遗项目第一代传承人许汝栋提出,作为许氏家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布龙灯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现在少有人制作、舞龙了,丢掉非常可惜。对此,许东晓深有感触。“许老先生已经83岁高龄了,如果我们这辈人不把这项技艺重新‘捡’起来,它很有可能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太遗憾了!”
但布龙灯制作涉及十余项工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再加之,近30年没有人制作布龙灯,精通工艺的老匠人相继去世,传承出现断层危机。“可能比较困难,但总得有人去做。”心中的种子发芽后,许东晓找到许老先生,惊喜地发现浦沿街道和山二社区也曾多次到访,希望守住这项传统技艺。一番合计,大家一致决定事不宜迟、说干就干。
2021年8月,浦沿布龙灯制作和龙灯队复原工作正式启动。
“把老龙灯找出来,对照老先生手稿一一比对”
对许东晓而言,布龙灯制作复原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
就拿寻找篾匠而言,他就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我托人去问,自己也几次三番跑到萧山的楼塔镇。”后来,通过朋友引荐,在千岛湖找到了一位70多岁、有近60年工龄的匠人。
早在篾匠到来前,许东晓到山上挑了几箩筐的竹子,用来制作龙灯骨架。但篾匠来了一看,直接否定了准备好的竹子:“这些太嫩了!竹条要柔软但不失硬度,一般两年至三年的最好。”历时两周,团队完成了最重要的龙身竹编制作。
当然,这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研究的过程。一次闲暇之余,许东晓到许老先生那请教骨架搭建手法,许老先生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制扎龙灯图》手稿交给了他,还传授了一些制作要点和舞龙技巧。
而后,许东晓又将社区几十年前的破旧老龙灯找了出来,将龙头、龙尾和龙身一起带到制作现场,一边小心翼翼地翻看、一边仔仔细细地研究,根据《制扎龙灯图》,对照老龙灯,利用传统工艺重新恢复山二布龙灯。比如,一条完整的布龙灯分龙头、龙身、龙尾,共计11节,为防止各环节滑脱,在绳子的选择上,他尽可能选取与老一辈布龙灯捆绑绳契合度高的材料。
“种子洒进更多人心中,让这条龙一直舞下去”
前后历经3个多月,经过多方努力,浦沿布龙灯完成了制作复原工作。
许东晓告诉记者,布龙灯完成制作复原后,山二社区牵头组建了舞龙社,由他担任社长,第二代传承人许福沅、许维龙担任指导,目前已有成员二十余名,其中几名年纪大点的成员在年轻时有着舞龙队的经历。“年轻人对舞龙没有记忆,现在舞龙队的成员多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
锣鼓响,舞龙起。这个春节,山二舞龙队在周边小区巡游展演,为辖区居民送上了“热腾腾”的民俗文化大餐。表演中,作为浦沿布龙灯制作非遗项目第三代传承人,许东晓腰杆四直,精神气儿十足,随着节奏变换,目光坚定。他说,龙舞起来了,但是持久的生命力需要真正的传承。“希望这颗种子洒进更多人心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们,让这条龙一直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