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土地红线不能破,一边是高质量发展要资源,如何解决这个两难问题?马鞍街道在实践中充分利用“腾笼引凤”的方式,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引“优”
地块“亩均税收”有望翻番
2012年4月,位于马鞍街道马集工业集中区的一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最终被迫停产,其名下260亩土地及厂房被法院拍卖。“怎么盘活这些土地和厂房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马鞍街道分管副主任郭学会回忆道,“那几年,来洽谈的客商很多,但由于种种顾虑,谈成的很少。”
如今,这一尴尬局面开始有了转变。
在区原粮食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中储粮集团有限公司购置了80亩闲置土地作为粮库,不仅解决了当地近100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来了近200万元的年税收;马鞍境内企业东升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也买下了30亩土地及厂房,并引进宝钢集团下属企业入驻生产精密钢丝,年创造利税800多万元。
经过多轮洽谈磋商,南京旭浦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项目于去年6月顺利落户,算是给难题交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根据合作协议,由旭浦公司出资购买135亩闲置厂房,并投资4.3亿元,分两期建成建设装配式建筑构件和PC建筑构件生产基地。郭学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旭浦两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税收3000万元,再加上另外两家企业的税收,这个地块的亩均税收有望涨到原来的4倍。”
记者了解到,旭浦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项目只是马鞍有效盘活低效产业用地的成功案例之一。近年来,马鞍多次以引进新项目盘活僵尸企业,不仅为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腾挪出了空间,更为实现产业提质增效打通了路径。
引“高”
打造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基地
“不仅腾得多,换得快,还要搬得好。”南京双京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双京电器是马鞍一家老牌专业制造煤矿安全电器产品的企业,是具有较强产品开发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在煤炭系统380多个矿局普遍使用。去年,双京电器在街道引导下,积极开展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由于原厂房已无法满足其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于去年底迁出原厂址,搬至马鞍矿业机电产业园。
厂房面积扩大了,企业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搬迁后,双京电器在购置了一批新设备,着手启动技术改造工作的同时,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更获批设立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市级“准博站”,为未来飞跃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双京电器确定搬迁之时,马鞍便提前谋划,与六合高新区开展合作,利用双京老厂房建起了“科技孵化园”,做起了创新驱动、科技领衔这篇“大文章”。由河海大学教授、六合节能环保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理事长操家顺牵头成立的国河环境研究院率先落户于此。仅半年时间,研究院致力攻坚核心技术之余,还产生了约140万元的效益,更为地方成功孵化5家科技型企业,顺利签订了450万元的订单。园区邀请江苏星火众创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入驻,搭建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现已成功招引9家智能制造企业入园孵化,其中7家正式入驻运营。
去年以来,马鞍在鼓励现有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的同时,还通过加大招商引智、招才引智力度,逐步加快创新驱动步伐。目前,街道境内企业研发机构达到7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家,完成产学研项目2个。
引“强”
经济薄弱村有了“造血库”
“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从去年6月开工,今年1月28日主体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钢货架安装工作,预计今年10月可交付使用。”过去一年,在马鞍街道马集工业园的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现场,各工程机械加紧作业,各工种交叉施工,随处所见都是一片忙碌景象。
这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其中一半作为帮扶村村级能力提升载体,由勤丰村、马集村、泥桥村等13个帮扶村集体出资兴建,另一半则由马鞍街道和非帮扶村投资建设。厂房承租方为全国纺织服装进出口企业前15强的江苏苏美达伊顿纪德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建成后用于生产其旗下品牌伊顿纪德国际校服。
“根据估算,该项目可在创造约2200万元年税收的同时,吸纳约1000名农村劳动力,更能使参建村居获得6%以上的年投资回报。以勤丰村为例,今年此项收入可望达32万元以上。”马鞍街道经管站负责人表示,这样一来,不仅街道有了稳定税收来源,也让经济薄弱村有了造血库,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随着旭浦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项目、苏美达伊顿纪德校服项目、光大熙麦新零售物流园等十余个优质项目接连落地、建成、投用,一条沿马玉线的高质量发展经济带正逐步形成,为马鞍振兴实体经济注入了新动力。